经文:太5:41
夕阳,从窗格斜斜地落进来,在我们主卧的阳台上,铺开一片温暾的光。我安静坐在椅子上,望着那光影里浮沉的微尘,心里却想起一些遥远的事。那些事里,总离不开“伤害”二字——像是人生路上避不开的荆棘,冷不防便要刺你一下,教你疼,教你记住这世途的坎坷。
我想,所有人大抵都尝过那滋味。一句无端的诋毁,一番刻薄的嘲讽,或是一次背弃的凉薄,像一根冰冷的针,猝不及防地扎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面对无端的伤害,起初是一阵锐痛,随即化开为满腔的愤懑,火烧火燎的,催逼着人要立时还击回去——用同样的冷硬去对峙,用更锋利的言语去怼他,甚或将那根从自己身上拔出的针,更加狠狠地掷向对方,直到彼此伤痕累累。
1.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本是人之常情,是受伤后最直接、最自然的护卫。可我们若静下来,细细地思量,便会发觉,这以伤还伤、以痛报痛、以牙还牙的法子,竟像是一场伤害没有尽头的传递。甲伤了乙,乙便去伤丙,那怨怼与仇恨,便如一条无形的锁链,一环扣着一环,绵延开去,最终应了那一句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2.那么,究竟该如何呢?
我想起有一句寻常却又不寻常的话:“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这话初听来,是何等的迂阔,何等的“吃亏”!
世间的算计,总是锱铢必较,一分一毫也不肯让的。但这种多走“第二里路”的教导,却偏偏要人主动地多走一步。这一步,迈出的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超越常情的、更为宽阔的抉择。
3.用温热融化认为的藩篱
譬如,当别人用疏远,将你推拒于千里之外,那冷漠的空气几乎要凝成冰。你不肯也用同样的冰去回应,反而试着递过去一句关切的问候,或是一个善意的眼神。这并非讨好,而是你不愿被他的疏远所同化,你要用你内在的温热,去融化那人为的藩篱。这时,你便已悄悄地走在了那“第二里路”的美好途径上。
又譬如,当别人的过错像一块巨石横亘心头,你用怨恨去反复揣摩,只会将那石头磨得更尖利,最终割伤自己的手。而当你选择了宽宥——不是忘却,也不是认可那过错,而是用一份真诚,将那沉重的石头从心里搬开,给自己一片轻松。这时,你脚下踏着的,也正是那“第二里的路途”。
再譬如,面对曲解与非议,喧哗的争辩有时反如扬汤止沸。你于是选择沉默,但不是绝望的死寂,而是在安静中,用你日后一言一行的真实,去做那清白的见证。时间,自会为真心沉淀出澄澈的底色。这时,你从容前行,身影便映在了“第二里路”的微光里。
4.退一步让一程
这多走的一里路,表面看,是退了一步,是让了一程,似乎是失了便宜。然而,那最先挥出伤害的人,他所依仗的,无非是人情世故里那“以牙还牙”的预期。他料定你会反击,会痛苦,会堕入与他一样的怨怒之中。而你这出乎意料的“第二里”,却恰恰让他的力道落了空。你没有被他的伤害拖入泥沼,反而走上了一条更高的小径——以温柔抵住一切伤害!。
于是,那仇恨的锁链,到你这里,便“咔哒”一声,断开了。那看似占了上风的“爱”——我愿称之为一种更博大、更坚韧的善意——便在这断链之处,悄然滋长,占了上风。它赢得的,不是一场口舌的胜负,而是内心的整全与自由。
原来,处理那加诸己身的伤害,最好的法子,并非将它原样奉还,而是用它来锤炼自己的心,让它能容纳更多,消化更多,最终将那根刺人的荆棘,在自己的生命里,默默地育成一朵安静开放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