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希伯来书》11章24节至27节
《希伯来书》11章是记载旧约信心伟人见证的篇章,被称为“信心伟人榜”;这些人都是被神悦纳、被神肯定的人,让我们羡慕不已。今天我们就来看其中的一位——摩西的信仰人生。
一、有清楚的身份——“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虽然摩西从小生活在埃及皇宫里,在埃及接受教育,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身份,那就是他是以色列人。圣经记载,摩西“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不肯称为”英文用词是“refused”,就是“拒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坚定的信心,确认神仆人的身份。
摩西拒绝的不但是一个名分,更可谓是世上最有吸引力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它背后隐含的属灵意义和信心抉择值得我们深思。摩西舍弃了世俗的权势和富贵,选择了神的道路,这是最荣耀神的。身份决定会影响生命,基督徒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才能活出自己的使命。正如一句老话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先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你是谁?为了谁?明白自己的身份,才能有更好的信仰和服侍,行事为人才能与蒙召的恩相称。
二、有受苦的心志——“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圣经记载,摩西“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这是立场,是骨气,是原则;这也是一种心志,一种受苦的心志。信仰之路是一条S字J的路,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S字J来跟从我。”神学家奥古斯丁说:“神只有一位儿子没有犯罪,却没有一位儿子不受苦。”当然,我们不是追求苦难,不是高举、赞美苦难,但人生在世脱离不了苦难,所以我们要有受苦的心志。受苦的心志,是兵器,也是铠甲。
《马太福音》20章中,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求耶稣:“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其余的门徒听见,都恼怒他们弟兄二人。面对都想要高位的门徒,耶稣说:“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作为主的门徒,首先要有喝苦杯的心志。“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人生许多佳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麦子必须磨碎,才能做成面包;香料必须经火,才能发出浓郁的香气;泥土必须耕松,才适于下种。同样,我们往往需要亲身经历许多艰难,然后才能安慰别人。
三、有轻重的看见——“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
面对“为基督受的凌辱”和“埃及的财物”,摩西选择“为基督受的凌辱”。因为他知道,财宝是暂时的、眼前的、在地上的,而为基督受凌辱所得的荣耀是永恒的、在天上的。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摩西明白轻重,知道主次。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主次、轻重,我们的工作才能井井有条、卓有成效。
《路加福音》9章57节至62节记载了三个落选的人。第二个被主呼召的人,他已经蒙召,称耶稣为主,但却在服侍面前退缩了,请求耶稣“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这可能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先回去为父亲养老送终,然后再来跟从主。但主耶稣却用另一句谚语回应他:“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意思是要他明白轻重和主次,因为退后的人很难再回来,等候埋葬死人的人最终也会成为死人,专一侍奉比埋葬死人更加重要,关注心灵比肉体埋葬更加紧急。
四、有行动的信心——“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
“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行动的信心才是真信心。知而不行不为真知,信而不行不是真信,行动是信心的印证。《马太福音》21章28节至32节的比喻中,父亲安排大儿子去葡萄园工作,大儿子随口就拒绝道“我不去”,后来经过思考,发觉自己这种行为不对,于是“自己懊悔,就去了”。父亲因为吩咐大儿子没有起作用,于是又如此安排小儿子,小儿子的回答确实安慰了父亲的心:“父啊,我去。”但结果他只是嘴上答应了父亲,表面上敷衍搪塞,说得好听而已,根本没有执行父亲的吩咐。神曾对这样的人做出评价:“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
爱需要行动,需要立即的行动。我们许多时候常常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说和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人们往往总是更喜欢说;其实“用行动说话”更为重要,行动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光说不做,再美丽的梦想也终究是梦,再完美的计划也始终是一纸空文,唯有行动才能改变这一切,行动是缩短现实与蓝图之间距离的唯一工具,在信仰上亦是如此。
有人把摩西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我能,我不能,神能。”摩西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中,不断地陶造自己,使自己的生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而逐步成长,这也使他自己成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出现过的神的合用的器皿。圣经说:“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让我们学效摩西,明白自己的身份,有受苦的心志,知道主次轻重,并且在行动中彰显,成为神喜悦的儿女,得着天上的奖赏。
(作者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州花巷基督教堂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