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DeepSeek 爆火后,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可触及各种课程、文章、视频。在这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有的基督徒觉得无法从教会讲台的信息中得着饱足,就决意离开教会,去网络世界中寻求新颖活泼生动的讲道或课程,然而,有人却因未加清楚分辨而被异端迷惑,远离真理,令人惋惜。作为基督徒,在AI时代更要有信仰辨伪的智慧。这智慧在《十二使徒遗训》 {1} (Didache,以下简称《遗训》)中可寻得。这是一部早期基督教文献,约成书于1世纪末至2世纪初,主要记录教会生活规范,包括伦理教导、礼仪指导等,反映了初期教会的实践,是早期教会治理的重要文献。《遗训》第十一章,规范了教会对教师、使徒和先知的接待与辨别标准,这为当下数字时代的基督徒提供了极有益的信仰辨伪智慧。
若有人要来将上述的教训教导你们,你们要接待他。但若有教师自己走迷,又将别的教训教导你们,破坏以上的教训,你们不要听他。然而,如果他的教导有助于公义和主的知识,你们要接待他如同接待主。关于使徒和先知,你们应按福音的规定对待他们。凡使徒到你们那里,要接待他如同接待主。但他只能在你们那里住一天,如有需要,可以住两天;若是住上三天,他便是假先知了。使徒离开时,除了够他食用到当晚投宿别处的食物之外,不可带走任何东西;若是索要金钱,他便是假先知。
不可试探或评价任何借着圣灵说话的先知,因为一切的罪都可得赦免,唯有这罪不得赦免。不是所有借着灵说话的都是先知,唯有遵行主的道而行的才是先知。所以,你们从他的行为就可以分辨是真或假的先知。此外,凡先知借着灵吩咐你们设摆筵席,他必不吃,他若吃,就是假先知。凡先知若教导真理,却不照所教的去行,便是假先知。如有任何人借着灵说“给我金钱”,或别的东西,你们不要听从他;但他若是为他人的需要而叫你们施舍,你们就不应论断他。(《遗训》11:1-12)
这段文献提供了一个“具体操作指南”,即详述了1-2世纪教会面临游方传道者混杂的问题,部分人假借使徒、先知名义骗取供养的解决之道。总言之,这些教导呼应了保罗要求信徒“凡事察验”(帖前5:21)。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可称为信仰辨伪“三筛”。
一筛教导。若有人教导符合“上述教训”(即已确立的教义),或“有助于公义和主的知识”(如深化对神的认识或助人活出美善道德生活),就要接待他“如同接待主”;若教师偏离正道、传播异端,则拒绝听从。
二筛行为。“遵行主的道”是唯一标准,仅凭“借着灵说话”(如预言、神迹)不足以证明先知身份,其生活必须与所传真理完全一致。如教导谦卑却骄傲,教导施舍却贪婪。
三筛动机。在“不可试探或评价借着圣灵说话的先知”的同时,也不可盲目接受所有“属灵宣称”,需通过长期观察行为(参约壹4:1“试验诸灵”)察验其动机。查看其是否借属灵名义为自身利益索取,贪图私利如长期依赖教会供养或滥用权威(停留时间,超过3天),索要金钱或财物(如“给我金钱”),或借摆设筵席谋取口腹之欲,便暴露其是假先知,不要听从。若先知呼吁为他人需要施舍(如济贫),教会不应质疑。
以上的教导为当代基督徒提供了信仰辨伪的三原则:一是真理优先。传道者的教导定是以纯正教义为根基,助力信徒更深认识神、活出美善的生命,如此便是合神心意的教导;否则,便是异端。二是行为验证身份。传道者属灵职分的真实性必须通过生活见证作检验,其言行必合一。三是动机为奉献,传道者不借圣灵名义谋取私利,满足贪欲,乃为他人的需要而鼓励信徒奉献。
结合当下数字时代面对的信仰挑战,作为基督徒,可从以下八方面来实践 {2} 《遗训》中的信仰辨伪三筛(筛教导、筛行为、筛动机)原则。
1. 背景调查
核查社交媒体账号所属机构、历史言论的一致性,警惕频繁更换身份或教派立场的“流动教师”。若某账号自称“某某牧师”,但无实体教会关联,且无长期侍奉记录,需存疑。更要警惕匿名账号或缺乏透明度的组织,因可能更难查询与其相关的信息。
2. 教导内容比对
对照圣经与经典教义,查看其教导内容是否尊圣经为信仰最高权威,是否与大公教会的四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迦克顿信经》的认信一致。具体而言,从以下方面需警惕:
① 是否添加“新启示”。如摩门教宣称《摩尔门经》是“与《启示录》并列的永恒福音”(启14:6的扭曲),或“东方闪电”自称“女基督”已到来完成《启示录》预言,或宣传“以新启示取代《圣经》”。
② 是否自封“《启示录》角色”。如某些团体领袖自称是“两位见证人”(启11:3)或“十四万四千人”中的一员,要求绝对顺服。
③ 是否贬低正统释经传统,声称《启示录》的预言需要其团体的“新解经”才能明白,或对《圣经》断章取义,脱离上下文,宣扬偏激观点,如“成功神学”“仇恨言论”。
④ 是否宣称“某年某月世界终结”“只有本派得救”“奉献者必在灾难前得享富贵”“必须加入本教派才能免去七年大灾难”“购买某物可抵御兽的印记”等言论。
⑤ 是否滥用“666”象征,将条形码、数字货币或生物技术强行解释为“兽的印记”,制造技术恐惧。
⑥ 是否用“属灵奥秘”逃避理性追问,如“不可试探先知”被滥用为禁止质疑。
以上需警惕的都是需拒绝的。
3.知行合一验证
若其宣称属灵身份,需查看其现实生活的见证(如家庭关系、财务透明度、慈善实践)。若言行严重割裂(如宣扬简朴却炫富),需警惕。线上呼吁奉献,线下被曝奢侈消费,即属假教师。特别需要警惕匿名账号,因可能更难验证其真实行为。
4.互动模式观察
真教师专注传递真理,非长期操控受众;若账号要求粉丝持续依赖其“每日启示”或制造信息焦虑(如“末日倒计时”),需警惕(参“使徒停留不超过三天”)。若其建立个人崇拜,以权力控制信徒,禁止信徒接触其他信息源,或宣称“质疑领袖即亵渎圣灵”及恐吓信徒“离开本团体必遭天谴”时,需拒绝。
5.利益动机筛查
若直接索取财物,频繁以“神启示”“事工需要”要求打赏、众筹,或捆绑信仰售卖高价商品(如“祈福物品”“属灵课程”),需视为假先知(参“不可索要金钱”准则)。若隐蔽牟利,通过“免费内容”引流至付费社群、私密课程等,以信仰之名建立商业帝国,需拒之。若呼吁为公益(如灾区捐款、助学)且公开款项去向,可支持;若资金用途模糊或流入个人账户,需拒绝(参“为他人的需要施舍”与“不可论断”的平衡)。
6.建立辨伪共同体
要委身合法合规的教会,在信仰共同体中接受监督,避免孤立解读。
在信仰社群内分享可疑账号案例,集体分析其教导与行为,避免个体受片面信息误导。如教会小组定期讨论网络热点信息,按“行为验证”原则集体研判。
7.善用举报与曝光
对确认为假教师的账号,向平台举报违规内容(如欺诈、煽动仇恨);在社群内理性曝光其矛盾言行,避免对其人身攻击,揭露目的是“挽回迷失者”(参加6:1),而非发泄道德优越感;即使批判,也需为对方悔改留余地。此外,避免极端化,不可因过度怀疑而拒绝一切网络事工(如正规的、备案的、实名认证的神学教育账号)。
8.培养信徒信仰素养
在当下的数字时代,基督徒要警惕算法“信息茧房”,主动接触多元观点。要警惕社交媒体中碎片化、情绪化的“快餐神学”,拒绝“快餐式属灵喂养”,回归系统性的圣经专卷查经学习,增强对圣经的全面深入了解;回归以《使徒信经》为纲要的基本要道学习,增强独立判断力;回归基督教经典著作阅读 {3} 与线下信仰实践,成立读书会,在深入对基督教经典著作的深度阅读中,了解基督教伟大信仰传统,涵游于古代圣贤留下的丰富信仰遗产中,从中挖宝,滋养生命、扩宽信仰视野,从而陶塑生命,并将之实践于与社会、他人的链接中,见证信仰,荣神益人。
通过以上逐层过滤,可大幅降低信仰受误导风险。在数字时代,惟愿基督徒能明辨信仰真伪,持守基督信仰的纯正,活出美善生命,荣神益人。
脚注:
{1} 《十二使徒遗训》全文共16章,载于《使徒教父著作》,基督教经典著作译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66-176页。
{2} 根据Deepseek 提供的建议,结合当下教会的情况做了修改、完善。
{3} 基督教经典著作:是指在《圣经》之外的,基督教历代的重要著作或大师名作,其数量浩瀚如海,其中比较著名的著作有:《使徒教父著作》(克莱门等著)《沙漠教父言行录》(安东尼等著)《忏悔录》(奥古斯丁著)《效法基督》(托马斯·厄·肯培著)《路德文集》《路德劝慰书信》(马丁·路德著)《基督徒的生活》(加尔文著)等。
本文选自《陕西基督教》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