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耶1:5;9:1
我们通常把先知耶利米称为流泪(哀哭)的先知,其实,他除了为同胞即将被掳的命运哀哭流泪外,还有许多特点。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先知耶利米的四个特质》。
一、列国的先知
(耶利米书1:1-2,4-5)便雅悯地亚拿突城的祭司中,希勒家的儿子耶利米的话记在下面。犹大王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在位十三年,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耶利米说,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我已派你作列国的先知。
耶利米是祭司的儿子,熟悉律法和祭司的职责,也有资格作祭司。但他蒙召作先知以后,就意味着会失去了稳定的祭司职业。“约西亚在位十三年”,大约是主前627年。“西底家在位的末年,十一年五月间耶路撒冷人被掳的时候”,大约是主前586年。耶利米在被掳之后还继续说预言,一生的侍奉时间超过了四十年,这四十年是犹大被掳之前最悲惨的一段时期(代下34-36章;王下22-25章)。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2、3、4、11、13节),类似的宣告在本书中出现了一百六十多次,表明本书的真正作者是神。在他尚未受孕、还没出生之前,神已经把他分别为圣,派他“作列国的先知”。其他的先知多是向北国以色列或南国犹大、或同时向两国、或向一个异邦宣告的先知,但耶利米却是列国的先知,不仅向南北两国,也向远近的列国宣告神的信息。他一生忍受反对、误解和BP,不但忠心地向顽梗悖逆的百姓发表神的话,也敢于向强大的列邦宣告神的审判(46-51章)。
二、流泪的先知
先知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心中充满了对同胞的爱,所以因背道而被杀的百姓“昼夜哭泣”:(耶利米书9:1)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 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
(耶利米书14:17)你要将这话对他们说:愿我眼泪汪汪,昼夜不息,因为我百姓受了裂口破坏的大伤。
17-18节是神借着先知的口来表达神的感受。虽然神亲自审判百姓,但祂对人的痛苦并非漠不关心,反而像管教儿子的父亲,心中也会与儿子一同哀哭。
1.个人性哀歌:(耶利米书11:18-20)耶和华指示我,我就知道;你将他们所行的给我指明。我却像柔顺的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我并不知道他们设计谋害我,说:我们把树连果子都灭了吧!将他从活人之地剪除,使他的名不再被纪念。按公义判断、察验人肺腑心肠的万军之耶和华啊,我却要见你在他们身上报仇,因我将我的案件向你禀明了。
“祢将他们所行的给我指明”,指神启示耶利米,亚拿突的祭司正在“设计谋害”(21节)他,但他却浑然不知,就“像柔顺的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赛53:7)。神告诉他这些,并非让他作好防范,因为暗箭总是防不胜防。神是要让他放心:既然神差遣他“与全地和犹大的君王、首领、祭司,并地上的众民反对”(1:18),他就只管忠心侍奉,因为神必负责保护、“报仇”,确保“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胜你;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
2.群体性哀歌:(耶利米书4:19-22)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烦躁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因为我已经听见角声和打仗的喊声。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因为全地荒废。我的帐棚忽然毁坏;我的幔子顷刻破裂。我看见大旗,听见角声,要到几时呢?耶和华说:我的百姓愚顽,不认识我;他们是愚昧无知的儿女,有智慧行恶,没有知识行善。
19-31节是耶利米所作的哀歌。先知的心肠肺腑都在他里面疼痛,他的心也烦躁不安,因为他已经听见争战的角声和打仗的喊声,犹大离毁灭的日子越来越近,全地将要荒凉,无人居住。“我看见大旗,听见角声,要到几时呢”,这是在问神的警告要持续多久,因为真正的管教还没有开始。管教即将升级,仇敌兵临城下,但百姓的灵里却毫无反应,所以神的回答给“愚顽”的百姓下了一个结论:“他们是愚昧无知的儿女,有智慧行恶,没有知识行善”。连蒙恩的选民尚且如此,世上更没有人能够主动悔改、回转寻求神。
3.《耶利米哀歌》:这是圣经上最?一首哀歌,共五章:1章锡安的哀恸;2章神的烈怒;3章刑罚与希望;4章罪恶的惩罚;5章哀恸的呼求。
三、顺服的先知
1.年幼蒙召,虽然惊慌,仍然顺服:(耶利米书1:6-10)我就说:主耶和华啊,我不知怎样说,因为我是年幼的。耶和华对我说:你不要说我是年幼的,因为我差遣你到谁那里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说什么话,你都要说。你不要惧怕他们,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这是耶和华说的。于是耶和华伸手按我的口,对我说:我已将当说的话传给你。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国之上,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
当神呼召开耶利米作先知的时候,他在神的呼召面前诚惶诚恐,既不敢拒绝、也不敢自信,而是把自己的本相带到神的面前:“我不知怎样说,因为我是年幼的”。“年幼的”,指年青人或少年人(创14:24;34:19),此时耶利米可能二十上下,与约西亚王的年龄相仿。“不知怎样说”,指缺乏经验和口才;耶利米就像摩西一样(出4:10),对自己的口才完全没有把握。神呼召人的第一课,就是叫他“不要惧怕”(7节;创15:1;申3:2;民21:34;书1:9;路1:30;路5:10;徒27:24)——既不要注意自己的无能、也不要注目环境,而是回转仰望神的“同在”和“拯救”。神三次宣告:“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8、19节;15:20;出3:12)。神“伸手按我的口”,象征将信息传给了耶利米——“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罗10:20),用这个动作回应“我不知怎样说,因为我是年幼的”(6节)。年轻的耶利米所接受的工作,是向“列邦列国”宣告审判——“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也宣告恢复——“又要建立、栽植”。这是一份不招人喜欢的工作,但先知选择了顺服。
2.对神质疑,满心愤恨,仍然顺服:(耶利米书15:17-18)我没有坐在宴乐人的会中,也没有欢乐;我因你的感动独自静坐,因你使我满心愤恨。我的痛苦为何长久不止呢?我的伤痕为何无法医治、不能痊愈呢?难道你待我有诡诈,像流干的河道吗?
17节形容先知虽然置身喧闹的人群中,但却感到强烈的孤寂,因为与神同在就是与世界为敌,传讲神话语的人总是会被亲人孤立(12:6)、被众人排斥(11:21)。“流干的河道”指以色列的季节性旱溪,到酷暑最需要水的时候却干涸了。比喻在耶利米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神却似乎没有及时伸出援手。这就使先知的痛苦更加“长久不止”(18节),以致伤痕“无法医治、不能痊愈”(18节)。因此,虽然神是“活水的泉源”(2:13),祂“岂向以色列作旷野呢”(2:31)?但先知的个人体会却像是“流干的河道”。虽然先知不明白,他还是选择了顺服。
3.不可娶妻,生儿养女,仍然顺服:(耶利米书16:1-4)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你在这地方不可娶妻,生儿养女。因为论到在这地方所生的儿女,又论到在这国中生养他们的父母,耶和华如此说:他们必死得甚苦,无人哀哭,必不得葬埋,必在地上像粪土,必被刀剑和饥荒灭绝;他们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
生养众多是神给人的赐福:(创世记1: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在给以色列的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祝福中都包括应许使他们的后裔繁多。但神对各人的带领不同,神不但三次拒绝了先知的代祷(14-15章),还给先知颁布了三条禁令,涉及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出生、结婚和死亡。用这些反常的行为,象征神已将祂的“平安、慈爱、怜悯从这百姓夺去了”(5节):不可结婚生子(1-4节);不可参加丧礼(5-7节);不可参加婚礼(8-9节)。
古代以色列男人通常在二十岁左右结婚。子孙众多、生命延续,代表神的祝福(诗128:6),独身则是反常的行为。神吩咐先知“在这地方不可娶妻,生儿养女”,很可能是在呼召不久就发出的禁令,因为神要用耶利米的独身生活,预告“在这地方、在这国中”的百姓将遭遇“无人哀哭,必不得葬埋”的命运。另一方面,既然先知选择站在神一边,他在普遍离弃神的百姓中也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必死得甚苦”可译为“他们必死于致命的疾病”,可能指战争所带来的瘟疫(32:24)。以色列人非常重视葬礼,所以“无人哀哭,必不得葬埋”(4节;25:33),既是极大的耻辱,也是圣约的咒诅(15:3;申28:22、26)。
不参加人的葬礼、婚礼还可以,但不可结婚生子,就是一生守单身是人所不愿意,也难以顺服的,先知还是选择了顺服。
4.伤痕累累,屡遭质疑,仍然顺服:(耶利米书17:14-18)耶和华啊,求你医治我,我便痊愈,拯救我,我便得救;因你是我所赞美的。他们对我说:耶和华的话在哪里呢?叫这话应验吧!至于我,那跟从你作牧人的职分,我并没有急忙离弃,也没有想那灾殃的日子;这是你知道的。我口中所出的言语都在你面前。不要使我因你惊恐;当灾祸的日子,你是我的避难所。愿那些BP我的蒙羞,却不要使我蒙羞;使他们惊惶,却不要使我惊惶;使灾祸的日子临到他们,以加倍的毁坏毁坏他们。
14-18节是先知向神的呼求和表白。虽然耶利米并没有因着误解、讥讽和BP而离弃“牧人的职分”(16节),“也没有想那灾殃的日子”可译为“也没有想望那灾殃的日子”(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指先知没有为了证明自己,所以祈求所预言的灾祸早一点应验。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9节)的人,所以他并不倚靠自己的属灵和刚强,而是求神作自己的“避难所”(17节),保守自己在BP中站立得稳:“求祢医治我,我便痊愈,拯救我,我便得救”(14节;30:17)。
根据律法,“先知托耶和华的名说话,所说的若不成就,也无效验,这就是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说的”(申18:22 )。此时耶利米的预言还没有应验,所以他所面临的普遍反应就是质疑:“耶和华的话在哪里呢?叫这话应验吧”。顽梗的百姓不但不相信大难临头,反而对先知冷嘲热讽,好像巴不得赶快遭遇先知所预言的灾祸。当审判来临的时候,神必使圣经所预言的“灾祸的日子临到他们”,“以加倍的毁坏毁坏他们”这是引用神的宣告:“我先要加倍报应他们的罪孽和罪恶”(16:18)。
5.凌辱讥讽,冲突被打,仍然顺服:(耶利米书20:8-9)我每逢讲论的时候,就发出哀声,我喊叫说:有强暴和毁灭!因为耶和华的话终日成了我的凌辱、讥刺。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
“有强暴和毁灭”,这是耶利米预言的一贯主题,但也激发了听众的嘲弄。虽然众人的讥讽和当众的凌辱使耶利米倍感羞辱,好像被神“欺哄了”,但他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祂的名讲论”,却又“含忍不住,不能自禁”,所以不得不继续传道。这是耶利米的真实经历,也是任何一个不讨人喜欢、只求主喜悦的传道人的必然经历(帖前2:4;林前9:16)。正因为先知心有火,眼中才能有泪。
6..负轭传道,乱世买地,仍然顺服:(耶利米书27:1-7)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 登基的时候,有这话从耶和华临到耶利米说:“耶和华对我如此说:你做绳索与轭,加在自己的颈项上,藉那些来到耶路撒冷见犹大王西底家的使臣之手,把绳索与轭送到以东王、摩押王、亚扪王、推罗王、西顿王那里,且嘱咐使臣,传与他们的主人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我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创造大地和地上的人民、牲畜。我看给谁相宜,就把地给谁。现在我将这些地都交给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手,我也将田野的走兽给他使用。列国都必服侍他和他的儿孙,直到他本国遭报的日期来到。那时,多国和大君王要使他作他们的奴仆。
第1节与(26:1)完全相同,西底家是犹大国最后一位君王,是巴比伦王所立的犹大傀儡王,“作王十一年”(王下24:17-18)。此时是“西底家登基第四年”(28:1),大约是主前594年。主前595年,巴比伦内部发生叛乱,与盟友玛代的关系也开始紧张。事实上,自从西底家登基以后,尼布甲尼撒就再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军事胜利。巴比伦的对手、埃及法老尼哥的继承者普萨美提克二世(主前595-589年在位)可能趁着巴比伦的内忧外患,鼓动黎凡特地区的巴比伦藩属国反叛;朝中有许多人怂恿优柔寡断的西底家投靠埃及,与以东、摩押、亚扪、推罗和西顿组成反巴比伦的联盟(3节);假先知们也大力宣扬盲目乐观的虚假预言,声称巴比伦的统治即将结束、被劫掠的圣殿器皿即将归还(28:2-4)。在一片爱国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西底家和他的臣仆,并国中的百姓,都不听从耶和华借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37:2)。
2-7节是神警告列国使臣。神让耶利米“做绳索与轭,加在自己的颈项上”,代表巴比伦王的统治(8节)。木轭用绳索套紧,象征这些国家绝不可能挣脱巴比伦的统治。“那些来到耶路撒冷见犹大王西底家的使臣”指那些与犹大王密谋对抗巴比伦的使臣,神要他们把神的话传给他们的主人。“我也将田野的走兽给他使用”(6节),比喻神赐给尼布甲尼撒掌管全地的权柄(28:14)。“直到他本国遭报的日期来到”,是告诫列国都当老老实实地臣服巴比伦,不要倚靠自己挣扎,而要安心等待神让巴比伦灭亡的时候临到。正当各国密谋反叛、争取独立的时候,使臣们都会彼此壮胆、夸耀自己守护神的能力;但以色列的神却叫先知当着众使臣的面宣告:祂竟然站在曾经两次掳掠耶路撒冷的敌人巴比伦一边!这个难以置信的信息,让犹大王在各国使臣面前尴尬万分、颜面尽失。耶利米三次宣告,神把百姓的仇敌称为“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25:9;27:6;43:10),这也让充满选民优越感的百姓大为震惊、义愤填膺,不能不质疑耶利米的神学。
(耶利米书32:7-12,25)‘你叔叔沙龙的儿子哈拿篾必来见你,说:我在亚拿突的那块地,求你买来;因你买这地是合乎赎回之理。’”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果然照耶和华的话来到护卫兵的院内,对我说:“我在便雅悯境内、亚拿突的那块地,求你买来;因你买来是合乎承受之理,是你当赎的。你为自己买来吧!”我-耶利米就知道这是耶和华的话。我便向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买了亚拿突的那块地,平了十七舍客勒银子给他。我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又请见证人来,并用天平将银子平给他。我便将照例按规所立的买契,就是封缄的那一张和敞着的那一张,当着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和画押作见证的人,并坐在护卫兵院内的一切犹大人眼前,交给玛西雅的孙子尼利亚的儿子巴录。……主耶和华啊,你对我说:要用银子为自己买那块地,又请见证人。其实这城已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了。”
此时是“犹大王西底家第十年,就是尼布甲尼撒十八年,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耶利米书32:1)”,耶路撒冷即将毁灭,虽然先知知道神已经把耶路撒冷交在仇敌手里,但神的话临到他,叫他去赎买叔叔儿子的地,先知还是顺服了。“亚拿突”是耶利米的家乡,这块地此时已经被巴比伦人占领(25节),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你买这地是合乎赎回之理”指以色列人如果因贫困而卖了地业,“他至近的亲属就要来把弟兄所卖的赎回”(利25:25),好让这产业留在家族之中。但是,耶利米和他叔叔的儿子哈拿篾都是利未人,利未人在“各城郊野之地不可卖,因为是他们永远的产业”(利25:34),何况此时还在战乱之时。耶利米的近亲们很可能都已经对那块地业表示不感兴趣,所以才会轮到他来赎回(得4:3-4)。因此,这桩买卖表面上“合乎承受之理”,其实很不合理。第8节特别记录了耶利米是怎样“知道这是耶和华的话”的,好向将来被掳的百姓提供复兴的确据,先知明知吃亏,还是平了十七舍客勒银子给哈拿篾。
“十七舍客勒”大约是当时一个雇工一年半的工钱,9-12节详细记录了买地交易的过程,并非为了说明土地的价值,而是表明先知对神应许的真实信心。虽然战乱时期的地契毫无价值,但“将来在这地必有人再买房屋、田地,和葡萄园”(15节),那时地契就非常重要。因此,这样一件小小的土地买卖,竟然要两次宣告:“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14、15节)!
四、孤独的先知
1.乡亲谋害:(耶利米书 11:21)所以,耶和华论到寻索你命的亚拿突人如此说:“他们说:你不要奉耶和华的名说预言,免得你死在我们手中。
“亚拿突人”指耶利米老家(1:1)的祭司。这些祭司“行事虚谎”(6:13;8:10),倚靠假先知“把持权柄”(5:31),是宗教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不但自己不说真话,还禁止先知“奉耶和华的名说预言”,不准他宣告西奈之约中的审判信息(1-17节)。且以要杀害他威吓他。
2.家人的奸诈:(耶利米书12:5-6)耶和华说:你若与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觉累,怎能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虽然安稳,在约旦河边的丛林要怎样行呢?因为连你弟兄和你父家都用奸诈待你。他们也在你后边大声喊叫,虽向你说好话,你也不要信他们。
5-6节是神的第一层回答:神的时候还没有到。“约旦河边的丛林”指约旦河的冲积平原。这里春季河水泛滥(书3:15),两岸草木茂密,古时常有狮子出没(49:19)。“他们也在你后边大声喊叫,虽向你说好话,你也不要信他们”(6b),指将来连耶利米的家人都要奸诈地陷害他,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10:36)。神并没有立刻回答先知的问题(1-4节),而是首先指出:现在亚拿突人的BP,与他将来所要遭遇的BP相比,就像“步行的人”与快跑的“马”比较,又像安稳的“平安之地”与危机四伏的“约旦河边的丛林”比较,完全不值一提。耶利米若是因着这点BP就呼吁神马上伸手干预、除掉罪恶,怎么能继续显明百姓的属灵真相、让后人认识“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17:9)呢?
3.众人的咒骂:(耶利米书15:10)我的母亲哪,我有祸了!因你生我作为遍地相争相竞的人。我素来没有借贷与人,人也没有借贷与我,人人却都咒骂我。
先知哀叹:“我的母亲哪,我有祸了!因你生我作全地争相指控的人”。人若要作神话语的出口,不但不能在人前得着荣耀,反而会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为神的缘故“受了凌辱”(15节)。“我素来没有借贷与人,人也没有借贷与我,人人却都咒骂我”,指先知并没有欠他人什么,招惹私人纠纷(伯6:22),但却成了众人咒骂的对象。
(耶利米书20:7)耶和华啊,你曾劝导我,我也听了你的劝导。你比我有力量,且胜了我。我终日成为笑话,人人都戏弄我。
可译为“祢欺哄了我,我也被祢欺哄了。祢比我强,并且得胜”,因为先知现在“终日成为笑话,人人都戏弄我。”这是耶利米在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之中强烈的感情宣泄。
4.知己的窥探:(耶利米书20:10)我听见了许多人的谗谤,四围都是惊吓;就是我知己的朋友也都窥探我,愿我跌倒,说:告他吧,我们也要告他!或者他被引诱,我们就能胜他,在他身上报仇。
“四围都是惊吓”就是“玛歌珥·米撒毕”(3节)。可能是耶利米宣告神将把巴施户珥改名为“玛歌珥·米撒毕”以后,百姓却反过来把“玛歌珥·米撒毕”作为耶利米的绰号,用他自己的话来嘲笑、攻击他(10节),就像人用主耶稣自己的话来攻击祂一样(可14:58;路20:20)。先知认为知己的朋友也都在暗中窥探他,愿他跌倒。
5.祭司的捉拿:(耶利米书26:7-9)耶利米在耶和华殿中说的这些话,祭司、先知与众民都听见了。耶利米说完了耶和华所吩咐他对众人说的一切话,祭司、先知与众民都来抓住他,说:“你必要死!你为何托耶和华的名预言,说这殿必如示罗,这城必变为荒场无人居住呢?”于是众民都在耶和华的殿中聚集到耶利米那里。
面对悔改认罪的最后一次机会,百姓从上到下都不肯“回头离开恶道”(3节),虽然听见了,却根本就不接受“耶利米在耶和华殿中说的这些话”,他们来抓住他,要治死他。他们自以为义到一个地步,既不相信圣殿会成为示罗,也不认为耶路撒冷会遭毁灭,成了“不受教训的国民”(7:28),甚至把要救自己脱离死亡的人当作假先知(申18:20)、大喊:“你必要死”。
6.君王的弃绝:(耶利米书38:5-6)西底家王说:“他在你们手中,无论何事,王也不能与你们反对。”他们就拿住耶利米,下在哈米勒的儿子 玛基雅的牢狱里;那牢狱在护卫兵的院中。他们用绳子将耶利米系下去。牢狱里没有水,只有淤泥,耶利米就陷在淤泥中。
当这些首领不信先知的话,却把先知的预言(21:9)当作他扰乱民心、打击士气的证据(4节),求西底家王把他治死的时候,王推卸责任“他在你们手中,无论何事,王也不能与你们反对”,这句话模棱两可、却很机智,既满足了众首领的强烈要求、又不背“治死”先知的黑锅。西底家是尼布甲尼撒所立的傀儡王,所以既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想投降巴比伦,也不敢明确下令治死先知;可能以为只要先知还活着,神就会延迟处罚犹大。他既缺乏王的权柄,又不肯专心跟从神,所以总是首鼠两端、玩弄手腕。约雅敬倒是有王的权柄,但却完全拒绝神,把权柄用在错误的方向上(36:25)。“牢狱”原文又被译为“坑”(创37:20)、“井”(王下18:31)、“池”(箴5:15),并非专门的监狱,而是在地上挖出的贮水坑。正是西底家王的纵容,他们才敢把先知下在枯井里,折磨先知。幸亏有敬畏神的太监古实人以伯·米勒,听见他们将耶利米下了牢狱,在征得王的同意后,才把先知从枯井救了出来(耶利米书38:7-13)。神也因此应许救以伯米勒(耶利米书39:15-18)。
当然,耶利米不仅拥有上面的四个特质,他还是个勇敢的先知,在四周BP的环境中依然向百姓传递神的信息。
据马教师讲道整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