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是心向上帝的旅程,途中交织着惊奇收获的感恩与深陷试探的懊悔。在这旅程中,我们与圣经的互动远非平静的对话,而是一场场与神圣文本的“摔跤”。正如雅各与那神秘者角力至黎明,解经者也需要直面经文的挑战:或凭己力永不停歇,或在上帝的“一摸”中瘸腿领受祝福。这一“摔跤”叙事不仅是雅各生命的转折,更隐喻着每个信徒与圣经相遇时的挣扎与突破。
圣经诠释的历史不断提醒我们,圣经诠释远不止于“说明”,而是要求解经者与圣经文本、神圣启示之间进行严肃的角力。雅各的叙事揭示了一个悖论:解经者必须直面经文的历史处境与语言结构,如同雅各直面自己的恐惧与不安;但若缺少恩典的“一摸”,一切努力终是徒劳。这场“摔跤”的本质,是神圣启示与人类理性的交锋,是恩典临在下的诠释突破。唯有在角力中放下自恃,以谦卑顺服领受“瘸腿的祝福”,我们方能如雅各一般,在黎明时得见上帝的面。
一、诠释初始的对峙与挣扎
雅各在回归故乡的途中,来到了雅博渡口。此时的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与不安,因为他即将面对二十年前因欺骗哥哥以扫而结下的恩怨。在这个决定命运的夜晚,雅各先将自己的妻儿以及所有家当送过了雅博渡口,自己留在了对岸。就在这时,一个神秘的“人”出现了,与雅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摔跤较量,这场较量一直持续到黎明。
在这场激烈较量中,雅各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看起来占据了上风。同样,当我们面对圣经经文进行诠释时,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初始阶段。我们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文化背景等,与经文呈现的信息展开“对峙”。经文的意义并非总是一目了然,它可能会与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产生冲突,或者在我们理解范畴的边缘徘徊。比如,对圣经中一些关于神迹的记载,我们可能会基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经验,本能地生出疑问。
因此,我们在进行圣经诠释时,首要态度是谦卑,这也是上帝的真理向我们敞开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心怀谦卑进入圣经文本,“直到黎明”,正如我们在解释圣经时努力做好文法、历史、文化背景等分析工作,期待“释出(exegesis)”经文的原意。然而,仅有态度还远远不够,因为圣经诠释的过程,不仅是诠释圣经的人努力地解开经文原意的过程,也是通过经文看到自身局限,并在与文本对话和角力的过程中被重塑的过程。
二、恩典介入与诠释突破
解经者的努力若缺少神圣启示的介入,终将陷入徒劳。在摔跤过程中,那人见自己无法阻止雅各,便轻轻摸了一下他的大腿窝,瞬间,雅各的力量在这“一摸”之下被极大地削弱。人类的力量在这“一摸”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显而易见,摔跤的结果看似雅各“得胜”,实则是上帝的主动退让。
圣经诠释过程中,我们时刻需要怀着“上帝是文本的终极作者”的意识,更准确地说,“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圣经的终极沟通主体……圣经是三位一体上帝的沟通行动中的一个元素”。
圣经诠释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外力介入”。当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无法深入理解经文的意义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外部的资源和力量来引导我们。这些资源包括历代教会在圣灵的引导下形成的圣经诠释方法、历代神学家对经文的解读和研究成果等。就如同雅各在面对外力时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角力方式,我们在面对这些释经的辅助力量时,也需要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虚心学习,认真求证。最重要的是,圣灵的帮助能开启我们属灵的眼睛,使我们看见经文中的亮光。
面对摔跤局势的瞬间扭转,雅各紧紧抓住那人,坚定地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尽管雅各的腿瘸了,身体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但他明白了那人是谁,坚决地要求得到祝福。在圣经诠释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技术性的努力,还需要雅各“不容神离开”的执着。对经文的理解往往并非一蹴而就,可能会经历多次的反复求证和修正,这无疑需要解经者常存信心,紧紧抓住经文所传达的核心信息,不断深入探究,寻求其中所蕴含的属灵祝福。
这种祝福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理解,更是生命层面的改变和成长。比如,当我们研读关于爱与饶恕的经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些道理的表面,而要通过不断地思考、默想和实践,努力将这些经文的教导转化为我们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从而生命得以成长,与主更加亲近,这就是紧紧抓住了主的祝福。在诠释过程中,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深入理解经文的机会,不要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解读,要常常坚定且执着地喊出“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
三、诠释实践与生命塑造
在这场摔跤的最后,那人赐给雅各一个新的名字“以色列”,这意味着雅各身份的彻底转变。“雅各”这个名字,原意为“抓住者”,甚至带有一些诡诈的意味。但他的新名字“以色列”则表明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自己聪明和力量行事的人,而是一个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的人。同样,我们在圣经诠释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身份和认知的转变。
当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经文,圣经真理逐渐向我们敞开,我们对上帝、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认知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生命更新绝非易事,正如雅各经历瘸腿的肉身之痛最终获得祝福,基督徒在解释经文的时候也无一例外地需要直面文本的挑战,必定会经历“阵痛”和“挣扎”,接受经文对固有思维的冲击,如旧约中的暴力叙事、神义论难题,无一不是此类。圣经诠释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在基督里”的过程,如此,我们不再是那个按照自己原有的世俗观念来生活和思考的人,而是被上帝的话语塑造、以属灵眼光和价值观生活的基督门徒。一句话,“‘在基督里’的作为,乃是面对这个世界各项错误时,仍选择信靠顺服基督”。
雅各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毗努伊勒,意为“上帝的面”,因为他感慨自己面对面见到了上帝,并且性命得以保全。当太阳升起,雅各一瘸一拐地经过毗努伊勒,他的瘸腿成为这次与上帝摔跤的永久印记。同时,雅各的瘸腿也成为以色列人记念上帝的记号,这一记号也常常引导以色列人看见上帝的恩典。圣经诠释并不是文字和学术游戏,而是透过神圣文本与至圣者相遇。
这一生命塑造不仅是个人性的,更需在信仰群体中彰显。圣经的信息很重要,如何解释圣经信息(text,文本),且能够在现今时代(context,处境)建立关联更重要,这既是中国神学建构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化诠释神学的必要路径。我们将雅各在雅博渡口与上帝摔跤的叙事放在中国教会处境中,以此来阐述中国神学诠释学的建构,既注重上帝在历史中的行动,也关注上帝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的旨意,经过释经和神学的互动带给基督徒信仰生命的更新和成长。总而言之,圣经诠释是一场属灵的争战。释经者既要严谨地“与文本角力”,又要以门徒的顺服“被经文征服”。每一次圣经诠释过程都是一次毗努伊勒的朝圣之旅,在瘸腿中前行,最终得见上帝的面,并将这祝福在中国教会中转化为生命的粮。
(作者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师)
上一篇:大卫——在犯罪与悔罪中成长的君王
下一篇:赴羔羊婚筵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