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地讲章网

信心的旅程——从应许到永恒的救赎之路

日期:2025-08-14作者:梅林森

 

经文:创世记十五1-6;诗篇三十三12—22;路加福音十二32-40;来伯来书十一1-3,8-16

引言

今天我们将依据三代经课的经文,共同踏上一段特别的旅程——这段旅程始于神的应许,最终指向永恒的救赎。它并非用脚步丈量的实际距离,而是由心灵坚守的信心轨迹。希伯来书十一章被誉为“信心伟人篇”,其中记载了一群依靠信心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如同星光,照亮了人类历史,也为我们指引信心的方向。让我们借助神的话语学习信心的本质,了解它如何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并如何引领我们超越困境,最终期盼那永恒的成全。

一、信心的本质——救赎的根基

有人说:“信心是在黑暗中摸索时,手里握着的那根看不见的杖”,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圣经对信心的定义却更为清晰和确定。希 11:1 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这节经文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信心的奥秘之门。

“实底” 原指一份产权契约。如:当一个人购买一块土地时,他会手持一份契约,上面详尽地记录着他的名字和土地的边界。即便他暂时不在那块土地上,这份契约也能证明他是合法的主人。信心亦是如此——我们所盼望的救赎、永生以及神的应许,尽管尚未完全获得,却已在信心里成为“实底”,正如那份契约般确凿无疑。

“确据”含义是“使人信服的证据”,并非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是一种能够让人坚定立场的凭据。例如,我们虽看不见风,却能通过树叶的摇动感知风的存在;同样,我们虽看不见神,但能通过耶稣基督的复活、圣经的应验以及生命的改变,确凿地知道神是真实的。这份确据使得那些“未见之事”在信仰中变得比看得见的事物更加坚实。

亚伯拉罕就是最好的例子。创15:5-6记载,神带亚伯兰出去,指着满天的星空说:“你的后裔将要多如天上的星”,那时亚伯兰已经七十五岁,妻子撒拉不能生育,别说后裔如星,就连一个儿子都没有。但“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他手里虽没有孩子,却凭着神的话把 “未见之事”当成了确定的事实。这份信心不是自欺,而是对神话语的绝对信任,因为神说有,就必成就;神应许的,就必定兑现。

信心不仅是个人内心的一种承诺或信念,更是深深植根于那无比坚实的创造之基石。希11:3节明确指出:“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这段经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信心的依托并非某种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抽象力量,而是那位拥有无上权能、亲手缔造了天地万物的至高神。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是何等精妙绝伦: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拥有适宜的大气层为我们提供保护;月亮精准地调控着潮汐的涨落,四季的交替循环滋养着大地上的生灵。这一切井然有序、和谐共生的景象,绝非偶然或巧合所能解释,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正如神说“要有光”,于是光明便充满宇宙;神又吩咐“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于是海洋中便涌现出无数生机勃勃的生物。这位言出必行、创造充满智慧的神,正是我们坚定信心的不二根基。

诗33:12-13节也进一步印证了:“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他所拣选为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耶和华从天上观看,他看见一切的世人”。 一个将生命之基建立在神之上的个体或民族,就如同将房屋稳固地建造在坚不可摧的磐石之上,无论遭遇怎样的狂风骤雨、惊涛骇浪,都能屹立不倒、坚如磐石。诗33:18-19记载:“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要救他们的命脱离死亡,并使他们在饥荒中存活”,信心不是盲目的冒险,而是基于对神属性的认识,祂看见我们的需要,顾念我们的处境,有能力拯救我们。就像一个孩子在黑夜里不害怕,不是因为黑暗不可怕,而是因为他知道爸爸就在身边。我们的信心也是这样深深扎根在神的看顾与信实之上。所以,信心的本质是什么?是把神的应许当成已经成就的事实,是把看不见的神当成比看得见的环境更可靠的根基。这是救赎的根基:因为我们得救,不是靠自己的行为,而是靠对神应许的信靠;我们能站立,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创造万有的神的扶持。

二、信心的实践——救赎中的顺服

信心绝非是口头上的空洞宣言,而应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正如一棵树根系深植于土壤,必然经历发芽、长叶,最终结出累累硕果;同样,信心若深深扎根于神的话语,亦将结出顺服之果。希11:8-16节详细记载了亚伯拉罕的信心实践,生动展示了信心如何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得以践行。11:8节阐述:“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之时便遵命启程,前往那将来要得为业之地;出发之际,尚不知目的地所在”。这简洁的语句中蕴含了信心的精髓“遵命启程”。上帝对亚伯兰明确指示:“你须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前往我指引之地”(创十二12),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召唤,他须舍弃熟悉的环境,离别亲人与朋友,踏足一个连名字都陌生的所在。若换作我们,或许会心生疑虑,甚至提出诸多条件:“上帝啊,能否先告知具体地点,让我查阅地图,了解当地气候与房价,再作决定”.然而,亚伯拉罕的反应却是毫不犹豫的“遵命出去”,这正是信心所引发的顺服。

那么,他为何能够如此坚定地顺服呢?原因在于他深知呼召他的是谁。创15:1-6节记载,当亚伯兰感到困惑时,神向他显现,并宣告:“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当亚伯兰表达出“我没有儿子”的忧虑时,神再次坚定地应许他的后裔将会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圣经特别强调:“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这份“信”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切实地转化为行动,他深信神的应许,因此愿意放下一切跟随。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雅各书中的教导:“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二17),真正的信心必会带动我们的脚步;真正的信靠必会带来彻底的顺服。

亚伯拉罕之所以展现出如此彻底的顺服,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目光始终坚定不移地聚焦在那“更美的家乡”上。希11:10节明确指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表明他的期待并非建立世俗的根基之上,而是寄托于神的伟大计划之中。11:16节进一步阐述:“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这里的“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象征着神为那些信靠祂的人所预备的永恒家乡,这并非指地上的迦南地,而是指向那遥远而荣耀的天上居所。

这一点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亚伯拉罕选择前往迦南地,并非因为那里的土壤特别肥沃、物产特别丰富,而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明白神要引领他前往的是一个更加美好、永恒的家乡。正因如此,他能够在简陋的帐篷里居住数十年,在陌生的土地上漂泊无定,却从未感到任何委屈或不满。因为他的盼望并不寄托于地上的物质享受,而是聚焦于那遥远的天上荣耀。这情形就如同一个在外地打工的人,尽管他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吃的是简单的饭菜,却从不抱怨,因为他深知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他的最终目标是攒足回家的“路费”,回到那个温暖而安稳的家中。

耶稣在路12:32-34节中教导我们:“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哪里”,这里的“国”和“天上的财宝”,正是亚伯拉罕所深切羡慕的“更美的家乡”。耶稣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信心实践是要学会轻看地上的一切暂时之物,而将目光和精力投资于那永恒的价值之上。亚伯拉罕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在迦南地期间,他并没有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宫殿,而是选择住在简朴的帐篷里;他也没有拼命积攒地上的财富,而是常常筑坛敬拜神,不断操练信心。他深知自己“在世是客旅,是寄居的”(希十一13),就像一个匆匆路过的旅客,绝不会在暂时的旅馆里大兴土木,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最终目的地并不在那里。

今天,我们是否也能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心呢?是否因为深信那“更美的家乡”就愿意放下对地上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当神呼召我们去做一件看似会吃亏的事时,是否愿意像亚伯拉罕那样毫不犹豫地“遵命出去”?当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是否会首先思考“这能否积攒天上的财宝”,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真正的信心实践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完全配得上我们所盼望的那永恒而荣耀的家乡。

三、信心的超越性——在困境中持守救赎之望

信心最令人动容的时刻往往并非出现在顺境之中,而是在逆境和困境里显得尤为突出。当周围的环境与我们所期待的应许完全背道而驰,当漫长的等待似乎看不到尽头时,信心便能展现出它那超越现实环境、突破重重阻碍的强大力量。希11:11-12节的段落中,生动地描绘了撒拉的信心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在绝望的深渊中,信心是如何紧紧抓住并持守神的应许不放的。“因着信,连撒拉自己,尽管早已超越了生育的适当时机,却依然奇迹般地怀上了孩子,这是因为她坚信那向她许下承诺的神是绝对可靠的。正因如此,从一个看似已失去生命活力的人身上,竟然诞生了如同天上繁星般众多、海边细沙般无尽的子孙”。撒拉所面临的困境比亚伯拉罕更为严峻——亚伯拉罕虽然年事已高,但在理论上仍有一线生育的希望;而撒拉却已“过了生育的岁数”,按照当时的观念,她已完全丧失了生育的能力。更为甚者,撒拉起初也对神的应许心存疑虑,她甚至暗自嘲笑这应许太过荒谬、不切实际(创十八12)。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撒拉的生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不再聚焦于自身衰弱的身体状况,不再依赖有限的经验去做出判断,而是开始“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这句话成为了她信心的转折点——信心并非建立在自我能力的基础之上,而是坚定地扎根于“那位应许她的神”的绝对信实之上。她深知,既然神能够宣告“我要使你生育”,那么无论她的身体状况看起来多么不可能,神都必定能够实现这一应许。最终,在撒拉九十岁高龄之际,神奇迹般地赐予她以撒的诞生,完美地印证了“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的神圣应许。

这一故事引发深思: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是否也曾遭遇过类似的“撒拉式”困境?或许是一个久久未能得到回应的祷告,一个看似无解的棘手难题,又或是一个令我们感到“绝无可能”的神圣应许。在这些时刻,信心的超越性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应被环境中的“不可能”所束缚,而应专注于神的“无所不能”;我们不应依赖自身的“经验”去评断,而应单单依靠神的“话语”去坚守。正如撒拉所经历的那样,最终并非凭借自身的力量怀孕,而是通过对神的坚定信靠,让神的大能在她的软弱之中得以完全彰显。为什么我们能在困境中持守?因为神的信实是我们信心的保障。诗33:18-19记载:“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要救他们的命脱离死亡,并使他们在饥荒中存活”,这里的 “眼目看顾”不是偶尔的关注,而是持续细心的看顾,就像父母盯着学走路的孩子,生怕他跌倒一样。神看见我们的困境,知道我们的需要,不会让信靠祂的人永远陷在难处里。

诗33:20-22节记载:“我们的心向来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我们的心必靠他欢喜,因为我们向来倚靠他的圣名”。 这几句话充满了力量,“等候” 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带着盼望的持守;“倚靠他的圣名”就是相信祂的名字所代表的一切属性:祂是全能的,是信实的,是慈爱的。

亚伯拉罕和撒拉的等待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二十五年。从神第一次应许到以撒出生,他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期间有过怀疑,有过软弱,甚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比如撒拉让使女夏甲给亚伯拉罕生子),但最终还是回到对神的信靠。这告诉我们,信心的超越性不是说我们永远不会软弱,而是在软弱之后,依然能回到 “那应许我们的是可信的” 这一真理上。你是否正在经历这样的等待?也许你在等待一个转机,一个医治,一个应许的成就。请记住,神的时间虽然常常和我们的期待不同,但祂的信实从未改变。就像撒拉在看似绝望的时候,因着信靠看见了神的作为;就像亚伯拉罕在漫长的等待中,因着信靠成为了 “信心之父”。信心的超越性就是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能说:“神啊,虽然现在我看不见,但我知道你必成就你的应许”。

四、信心的终极成全——警醒等候救赎完成

信心的旅程不是没有终点的漂泊,而是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前进,是救赎的最终成全,是主耶稣基督的再来。希11:39记载:那些信心伟人 “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应许的最终成全,是在基督再来的时候。所以,信心的最后一站是警醒等候。耶稣在路 12:35-38节里用一个比喻告诉我们该如何等候:“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或是二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这个比喻里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留意。“腰里束上带”,在当时是仆人准备工作的样子:束上腰带,行动才方便;“灯也要点着”表明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被黑暗迷惑。这告诉我们,等候主来的信心生活,不是懒散懈怠,而是积极预备,就像一个仆人知道主人随时可能回来,就不会偷懒睡觉,而是随时准备好迎接主人。

“婚姻的筵席”,象征着基督再来时的荣耀盛宴:就是启19:7—9节记载的“羔羊的婚筵”。我们是等候新郎回来的仆人,生活应当配得上这场筵席。这意味着我们要过圣洁的生活,因为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我们要过爱人的生活,因为新郎来的时候,要按我们对弟兄姊妹的爱心审判我们(马二十五31-46);我们要过扎根真理的生活,因为只有持守真理,才能在黑暗中不迷失方向。耶稣说:“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十八8),提醒我们末后的时代可能充满了不信和迷惑,很多人会因为等候太久而失去耐心,放弃信心。但真正的信心是在等待中依然警醒,在拖延中依然持守。就像那些信心伟人“未得着所应许的”,却依然 “欢喜迎接”,因为他们知道,应许的成就只是时间问题,而神的时间永远是最合时宜的。

路12:39-40节进一步强调:“家主若知道贼什么时候来,就必警醒,不容贼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贼来” 是突然的,人子再来也是 “想不到的时候”,不是说神的再来是偶然的,而是说具体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所以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这让我们想到希11 :37节记载信心伟人的结局:他们有的被石头打死,有的被锯锯死,有的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他们虽然没有亲眼看见救赎的最终成全,却凭着信心把接力棒传给了我们。现在,轮到我们来持守这份信心,直到主来的日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 “预备” 呢?不是去计算主来的日期,而是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像为主而活。早上起来不是只想着今天要赚多少钱,而是想着 “我今天的言行是否荣耀主”;与人相处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是想着 “我是否活出了基督的爱”;面对诱惑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想着 “我是等候主来的人,不能玷污自己”。这就是 “警醒” 的生活,不是活在焦虑中,而是活在盼望里;不是活在世俗的标准里,而是活在永恒的眼光里。

信心的旅程从对神应许的信靠开始,经过顺服的实践,在困境中超越环境,最终在警醒中等候成全。这一路或许有迷茫,有软弱,有看似无法跨越的鸿沟,但只要信心扎根在那位“应许信实”的神身上,就必能走完全程。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却一步步走到了迦南;撒拉面对绝不可能的生育,却因信看见以撒的出生;那些信心伟人经历水火,却依然持守“更美的家乡”的盼望。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心的旅程从来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前行,而是靠着那位“必不撇下我们,也不丢弃我们”的神(希十三13:5)。或许此刻你正站在“不知道往哪里去”的十字路口,像亚伯拉罕一样迷茫;或许你正面对“过了生育期”的困境,像撒拉一样觉得“不可能”;或许你已经等了很久,像那些信心伟人一样“未得着所应许的”。但请记得,信心的本质就是:当我们看不见路时,依然相信指引方向的神;当环境说“不可能”时,依然相信全能的神;当等待漫长时,依然相信“信实的必成就应许”。

耶稣在路12:40教导:“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这份“预备”不是焦虑的等待,而是充满盼望的生活——因为我们知道,信心的终点不是地上的成功,而是永恒的救赎;不是暂时的安慰,而是永远与神同在。就像亚伯拉罕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不只是星星,更是神应许的永恒;就像撒拉怀抱以撒时,摸到的不只是婴孩,更是神信实的凭据。

五、结语

信心的旅程还在继续,可能没有鲜花铺路,却有圣灵同行;可能没有掌声相伴,却有神的应许作保障。让我们带着“所望之事的实底”,持守“未见之事的确据”,在顺服中跟随,在困境中超越,在警醒中等候,直到那一天亲眼看见“更美的家乡”,亲手触摸永恒的救赎,亲口说出:“我的信不是枉然,我的等候必有成全。”因为神的应许从不落空,信心的旅程终必抵达永恒。这就是从应许到永恒的救赎之路,是每一个信靠祂的人都能走过的信心旅程。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成为“因信得胜”的见证,直到那日见主面的时刻。

上一篇:三日重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