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地讲章网

悲叹中彰显的信心

日期:2025-08-05作者:郑君慧

 

经文:诗篇八十八

引言

诗88篇是诗歌集里最悲哀的一篇,也是灵性处境最黑暗的一篇。这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作者希幔,以斯拉人,是可拉后裔的哥辖族诗班的领袖,约珥的儿子。整篇诗可谓是毫无喜乐赞美可言,除了“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你”这一节有些希望,剩下的诗句都充满了绝望的气息。希幔可能是感染了大麻风不能与人亲近,所以他说“隔在远处”,仿佛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因着疾病的折磨,与世的隔绝,使希幔感觉在世上已无盼望。但就算他身在痛苦的深处,看不见前面的曙光,祷告也没有回应,仍坚信神是拯救他的神,他仍旧昼夜呼吁,相信神。

神把这篇“绝望之诗”摆在诗篇里,成为绝望之人的帮助。让那些“心里满了患难”的人看到,有人比我们的经历的还要绝望。希幔所写如此悲伤的祷告也像当年从客西马尼园耶稣哀哭一样,成为了我们今日在苦难中祷告的模版。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悲叹中彰显的信心》。

一、苦难中刚毅的信心

1、仍然坚信神是拯救自己的神

人生在世都会遇见各种风浪,或小到只是一个起伏,或大到波涛骇浪。这首诗就是绝望到极致的诗篇,在圣经里,有人比我们的经历还要绝望;有人比我们的情绪更低落,甚至被神“放在极深的坑里”。诗人希幔所受的心灵的悲伤不在约伯之下,但他却在极度悲哀的声音中显明对神的依靠。希幔面对没有回应的祷告、强烈的呼求仿佛落空,等不到回应;面对患难如水裹挟的境地,他的依靠之心、盼望之心,反而在神的面前越发显得更加强烈与坚韧。因此,能在活人之地、在艰难中赞美荣耀神的祷告是持之以恒的,就像我们遇见环境的时候,祷告就越迫切越坚定,对神的信心越热情。

诗人希幔的灵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在苦难死荫的祷告中没有赞美,但却充满信心、恒心以及以神为本的心,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有些人遇见患难就只想着怎样利用神渡过患难,但诗人希幔并不是这样,他并非想要利用神的拯救,从而快乐的享受世界,他乃是想通过神的拯救,使更多的人明白、颂扬神的大能。不仅是希幔,凡是以神为本的人都想要神的拯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够颂扬神的大能。

诗88篇一开始所表露的信心是积极的,既热情又持续,“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愿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求你侧耳听我的呼求”,希幔天天呼求神,在面对痛苦时的态度是值得人学习的。因为面对痛苦与患难,他不但没有被打倒,反而激励了他的信心,在患难中热情、恒切地呼求神。

在旧约中,约伯在遭遇极端的苦难中仍一直寻求神。撒旦使他财产尽失、儿女都死了,他身患重病,从头顶到脚底长毒疮,拿瓦片刮身体;甚至他的妻子和朋友也都质疑他。每天身体心灵双重折磨的约伯,尽管痛苦,仍然向神发出呼求,最终神在旋风中回应了他,显明神的主权和智慧,在这个患难中,约伯就是因着他持守信心而蒙神加倍赐福的。今日,我们面对患难与困苦时,是以怎样的信心和态度面对呢?有些基督徒在面对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是害怕、怀疑、不信、倚靠自己,虽祈求神但却不信神,怀疑神的大能,最后还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另一些基督徒在面对环境时,所表现出现则是截然不同,乃是真实的祷告与倚靠,并不加上忧虑与怀疑。他们会通过祷告寻求上帝的安慰与力量,相信神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给予我们平安。当我们在环境中遭遇患难时,不要总抱怨神,而是应该正确的认识到疾病和灾难,不论历史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现象,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也正因我们认识了主,才会在疾病与患难中有依靠,所以那些因着人生中的不如意、疾病或患难离开神的人是不应该的。约伯就是没有回避他生命中这种非常现实的苦难问题,反而给我们留下好的榜样,让很多的人都能和他产生共鸣。诗篇的作者希幔也是如此,体会到生命中的一切并非是自己真正拥有,而是神的恩赐。唯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处理各种的痛苦之谜,唯有这样才能像约伯和希幔一样在各种苦难临到时,仍说:“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我们也可以身处在难以言喻的苦境里不灰心,坚信神对我们的拯救,“昼夜呼吁”像主的仆人一样恳切祷告。

希幔昼夜呼求神,神并没有立刻拿掉他的痛苦,乃是一直在锻炼他。尽管苦难在他的祷告中加重,希幔毅然满心相信,耶和华神没有丢弃他,神是他的拯救者“你侧耳听我的呼求”。马太福音记载,当迦南妇人呼求主时,主也曾一言不答,但她的信心催逼她继续呼求。古今中外,多少圣徒对主的信心都是如此。虽听不到神的回应,但仍旧坚定的相信神。主耶稣虽“一言不答”并不代表主从心里拒绝那凭信心呼求的妇人。今天,我们在呼求的时候,是否也遇见到主“一言不答”呢?能否像圣徒们一样坚持呼求吗?相信主的拯救吗?

2、苦况陈明于主前

诗人将自己的苦况陈明在神面前,一方面是由身体的痛苦带来生命的威胁:“他心里满了患难,性命临近阴间和死人同列,如同没有任何帮助的人一样”。另一方面是由神的震怒而带来的信仰的痛苦:“他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那些死人是神不再记念的,与神隔绝的”,显出他以为没有活命的指望。虽然没有气绝身亡,但因着这重大的痛苦也是生不如死,如同保罗所说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希幔描绘他的感受,就像神把他放在极深的坑里,神的忿怒重压在他的身上,用一切波浪困住他,就是彻底地与社会隔离开来,他患了麻风病,对于他而言好像和死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他描写就如同阴间一样,与地上所有的牵连都断开了,伯3:19记载“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这都是负面的松脱。因此,希幔是痛苦到一个程度,仿佛只有死才能让他得着自由和解脱。

因着他疾病的原因,几乎被当作死人,希幔把他肉身经历的这一切痛苦一一都摆在神面前。如果有从圣灵来的安慰,即使身遇重病,心灵也会欢喜。从此可见作者身受痛苦是缺乏从圣灵来的安慰。有时圣灵不赐下安慰,也是对人的一种试炼,看人是否远离神,甚至转向背叛神。作者希幔没有得到从天上来的安慰,却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到主面前寻求安慰,将痛苦、感受、经历一一向神诉说。人在痛苦时能有地方哭诉,能来到神面前也是一种安慰。当你遇见环境时,会发现和别人述说,别人也只是一时理解你,但并不能和你感同身受;甚至有的人根本都无法理解你的感受,除非他也经历过你所经历的。唯有来到神面前,向神倾心吐意,才能获得神的属灵安慰。有时可能往那一跪,未开口神都知道。所以,来在神面前是我们永远可以倾吐心意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反思,如果对神没有信心呢?不相信神就会更痛苦。因为你经历的环境与信仰是产生撕裂的,一边环境的痛苦撕裂你,一边信仰上的不确信撕裂你,只会让你更加痛苦。因此,当常常回到神的面前。我们若不相信神的话,怎能拥有来自于圣灵的安慰呢?

旧约约伯的经历也正如诗88的作者所经历的,希幔认为这无穷的痛苦是源自神愤怒的刑罚临到了他。他这样说并不等于真的是因为他犯了罪而惹动神的邢罚。若是因自己犯了什么罪,他就会直接认罪,这乃是他在极其痛苦中,伤心的把这些痛苦归咎与神。虽然不是埋怨,但也如同约伯所说,“绝望人的言语,既然如风”(伯六26),这乃是痛苦人所发无奈的话语,他们所说的话语虽临近埋怨的边沿,但从中可看到他深信万事都在神的主权之下,此时他的信仰没有动摇。

二、以神的荣耀为重

1、被人远离,心不怀恨

希幔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带来生命的威胁,神的震怒带来信仰的痛苦之外,还有亲友的背叛带来社会层面的痛苦。诗人认为神不但没有理会他,甚至连朋友都与他隔绝,这使希幔陷入一个完全孤单的状况。神把希幔带到和约伯一样的地步,他的亲朋好友都离开了他,现在唯有神是他唯一的倚靠和盼望。由此可见,人的爱,世间的亲情何等薄弱。没有一个人的爱能够和耶稣基督的爱相提并论。当人兴旺发达时,门庭若市,门前像集市一样热闹;当人落魄时,门可罗雀,巴不得千万不要沾上他们。所以,当人遇见困难与疾病的时候,最能看出来世间亲情的薄弱。一帆风顺是体会不到人性的,只有当我们经历苦难时,才能看清何谓真的朋友与家人,也真的能体会到何为“肉胞没有灵胞亲”的意思。当然,不排除教外也有真善美,但大部分人只会亲近有能力的人,唯有神的儿女真心对待人;这就是在基督里见证神,也让我们看到基督徒唯一的安慰与帮助就是神与他的儿女。

当我们遭遇困苦与疾病时,很容易怀恨那些远离我们、弃我们于不顾的人,心里久久不能释怀。但我们看到诗人面临人的远离,却没有怨恨亲朋好友,而是说“你把我所认识的人隔在远处”。这说明他认定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手,只可向神诉说,却不能向人怀恨。

2、以神的荣耀为念

我们如果和保罗一样经历“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提后四16),也会和保罗一样经历“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提后四17)。因为难处能够让我们与神的关系更加的亲密,以至像在第九节诗人所写“天天求告你,向你举手”。诗人又一次开口向神呼求,并且是天天求告向神举手,既然向神举手表明他向神是手洁的,没有犯罪,如“手洁心清”一样;另一方便,诗人举手祷告也表明他充满信心。他从第一节的“昼夜”到本节的“天天”显示了诗人的祷告一直在恒久迫切中,我们的祷告呢?面对诗人希幔的祷告,我们心里怎能不羞愧呢?我们的祷告是否常常忽冷忽热呢?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祷告状态。或许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低潮中,惟愿神使我们像诗人一样在痛苦中仍不灰心。

诗人说他如果死了便不能再赞美神,也无法宣扬神的慈爱,死人是不能赞美神的,因此他祈求神的医治。诗人所遭受的患难是何等的痛苦,以致他无法理解,痛苦和死亡怎能彰显神的荣耀呢?怎能见证神的慈爱、信实和公义呢?其实这也是今天许多基督徒的感受,不明白神为何要这样做?但圣灵让我们看见,行走天路的先辈们早就已经尝过神要我们走的道路。我们越信耶稣越会发现,这条路真的是世人无法理解的道路,乃是通往天国的道路,是一条荣耀神的道路。作者说“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吗?”这句话并不是在表示他怕死亡,而是他盼望在活人之地经历神的作为和大能。通过他对神大能的经历,从而更多的认识神。从神子民与他在世上荣耀的角度而言,不论是神迹、颂赞还是神的信实和拯救的作为,都是在活人中彰显的,死亡不能见证神的荣耀。死亡的性质全是负面的:一切活动都停止,寂静,关系断绝,腐烂,幽暗,遗忘。神的目标不是死亡,乃是复活。

很多人想活在世间,无非是想完成梦想,显示自己的成就。但作者希幔却不是这样,他不但想在世间多经历神,并且他还说:“阴魂还能起来称赞你吗?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吗”。他想存活于世的原因,无非就是要借着对神的经历与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神,通过对神慈爱的赞美,使更多的人明白神的信实和伟大。他不想离世而去的原因,就是像让那些不认识神的人得以认识神,使那些认识神的人能够在神里面更坚固。

诗人在极其痛苦之际所挂念的并非地上的产业,也不是儿女,乃是想多在世上拓展神的国,使神的子民因着对神的经历,而荣耀神。这是何等成熟的生命!正如保罗说:“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一24)。希幔想到自己的死,就想着能够活在世上彰显神的公义和信实。他在极度苦难中,以神的荣耀为重。我们在世所争取更多是为了今世的钱财、名声,这也是非常可怜的事情,惟愿神更正我们的三观与认知。

三、长久苦难显出恒久之信

神的仆人不但受苦,这种痛苦看不到逃脱的希望,甚至无所不在的包围着他,而且受苦的时间也很长“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几乎是一生的痛苦,但他在受苦的时候并没有像以色列人那样,向埃及、亚述、外邦求救,乃是持之以恒的求告耶和华神。希幔从幼年以来就专心仰望耶和华,但更让人不能接受的乃是痛苦从未减少。诗人的祷告从果效上来看,如同神拒绝了一样。但即便如此,希幔非但不灰心,仍在神面前恳切祷告。

1、祷告第一要紧

耶7:25节记载“我早晨的祷告”,显明诗人把祷告当作最大的事。圣经上说“我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每日从早起来差遣他们”。“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直到今日,都是从早起来,切切告诫他们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你们每早晨要施行公平”(耶二十一12)。早晨既是一天的开始,第一要作的就是祷告。希幔虽然祷告不见果效,但仍将祷告当作最重要的事情。然而痛苦没有任何改变,但诗人祷告的迫切却多年不变,这乃是神的手在托住他,不然谁有这么大的毅力?这祷告是神所要的香,要常常陈列在宝座前!若离了基督的灵,人真的什么都不能做。人凭血气做事,乃是一时的轰轰烈烈,但圣灵在人身上的工作乃是持之以恒。

2、没有结果的结果

诗人说“为何掩面不顾我”,这句话虽然只出现一次,但一生不知问了神多少次呢?“你为何丢弃我”,从这句话可知他的祷告始终得不到回答,就如约伯问神受苦的原因,神也没有告诉他,只不过叫约伯知道神创造并管理万物的奇妙,事情的发生都有他的奇妙安排,并且绝无错误。难道约伯的受苦就没有神美意在其中?难道神非要给人解释个清楚透彻吗?照样诗人希幔也是如此,无论如何求问,神也不给他回答。主耶稣在世的时候,面对门徒的问话主照样不回答,如门徒问耶稣:”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反对主的人问:“你凭着什么权柄做这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主不但不回答,反而问他们问题。主对我们说,“我所做的你们现在不晓得以后必明白。到见主的那日,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虽然主没有回答,也等于回答了。我们在不明白原因的时候仍要顺服、等候并恳求。

经文最后,诗人再次说出自己的痛苦,自年幼就受尽了折磨和惊恐,他觉得神抛弃他,也不顾念他。诗人对祷告的坚持,现在到了末尾,他仍满腹怀疑,14节重复“为何”,然而他所得着的唯一响应似乎是一连串的打击,就像他的呼喊一样“终日”毫不间断。当诗人回头看的时候,只看见了生病与不幸;当向神看时又充满了惧怕;想向人求安慰,却寻不见一人。这首诗篇的结尾与《约伯记》不同,《约伯记》最后以光明结束,但这里乃是在诗人的悲伤中结束的。好像神对如此痛苦之人的祷告毫不理会,令人感到心寒,但神却在暗中赐下力量,使希幔在艰难中持守信心,使他非但不软弱,反而信心历久不衰,祷告愈加恳切,这岂不是神大能之手在拖住他吗?

四、结语

基督徒在地上的人生是痛苦的。大多数这类的诗篇都有美好的结局,但通过我们今天所看的诗篇,发现美好的结局可能是额外的,并非是必然的。而且,如果神没有赐下美好的结局,并不是表示祂不喜悦或做不到,而是提醒我们在面对这种“叹息劳苦”的等待中要保持盼望,要“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并且诗人希幔就像约伯一样坚决不放弃,在黑暗中,仍继续完成他的祷告。所以,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他的计划,是超过我们所知道,也让我们看到,这正是基督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