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与此同时,为了快速完成工作,工具理性在提高生产效率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相比行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更关心如何能快速达成指定目标。然而,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逐渐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感知。
一、在赶路中迷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有限的机会迫使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技能,以便更快适应特定的工作岗位。于是人们变得更习惯结果导向的思维,以是否完成目标为衡量人能力的唯一标准。然而,长期处在以结果为唯一指标的压力下,人们往往会因为不能掌控外部环境而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些情绪很少得到消化,再加上人们长期以结果为导向,忽略直面情绪的重要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的快节奏中迷失。
圣经中,马大的思维和我们高度相似。相比马利亚,马大更擅长安排事务、款待客人。当耶稣走进伯大尼,不是马利亚而是马大主动接耶稣到自己家去住。马大运用自己的特长殷勤准备,火热地款待耶稣。但在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她看见妹妹马利亚竟然“闲着”,不仅如此,马利亚好像还做着和款待耶稣不相干的事——在耶稣脚前坐着听道,这让忙里忙外的马大愤愤不平。在马大的观念里,预备周到招待耶稣是目的,也是不能耽搁的首要任务,于是她开口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毋庸置疑,马大款待耶稣是因为她爱耶稣。可马大急于准备,专注于任务的完成,却忘记最初接待耶稣就是想和耶稣建立更深的关系。于是,在忙碌中,她将目光逐渐从耶稣身上转移到了各种事务上。这与当代人对效率的追求如出一辙。我们常常也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为何出发,为了追求效率,却忘记了起初的目标。
二、耶稣的赶路
从耶稣的一生来看,他从来没有因为目标明确而忽略生活。
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甚至知道自己要做出怎样的牺牲。他从圣灵而生,注定要以死来将百姓从罪恶里拯救出来。因此每每我们过受难节、思想耶稣的死时,就容易将他的死和他的一生割裂开来看。其实,耶稣走向各各他时的感受有多真实,他在之前三十三年多的人生中的经历也具备同样的真实性。耶稣说“我就是道路”,但他并没有因为门徒的许多不解和愚钝而要求他们快走。相反地,他不厌其烦地对门徒预言以后的事,就是为了让门徒在之后的日子里能想起他说的话;同时,耶稣明明很“赶时间”,把他有限的三十三年多的人生都用上,仿佛都不够用来传福音,但他却特意“停留”在井边与撒马利亚的妇人交谈;他来本是要彰显天国,但他却因为聚集的人群还没吃饭而和门徒一起解决众人的饮食问题??
耶稣的赶路方式看起来和我们不太一样。当我们匆匆忙忙奔向一个接一个的目的地时,耶稣却不慌不忙地全然投入,“沉浸”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这种方式往往被认为更耽误时间,也许还有错失机会的风险。但正是这种对我们来说“低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看到了上帝的恩赐和忍耐。他没有推诿任何一个祷告,也没有忽略任何一个有需要的灵魂。甚至耶稣还主动去寻找人,按着各人不同的接受方式与他们对话。他没有追求快速达成钉S字J受死复活的目标,耶稣的每一段路、每一次停留、每一次说话,都是他救赎计划的一部分。
耶稣这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正是对疲于奔命的我们的救赎。
三、感受当下的路
耶稣的赶路方式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价值并非多快达到终点,而是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当下,使每个时刻都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正如马大接受了耶稣的教导:“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从那之后,马大便知道何为服侍与做工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耶稣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又来到这个让他惦念的家庭。当大家都注目在打破香膏的女人身上时,经上说:“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这一次,马大并没有以赶快完成目标为终点,她做好自己的本分,把主角的位置还给耶稣,甚至可能有人会出现打乱她原本的计划,但因为有主的教导,她的每分每秒都已经参与到对耶稣的服侍中。
当然,感受当下不仅在于放慢脚步、回归初心,也体现在勇于面对痛苦,不逃避。
耶稣用一生阐述了“活在当下”的道理,他并没有为了逃避痛苦而放弃他的使命。相反地,他在客西马尼园的自我挣扎,正是“活在当下”的体现,在两难之间,天使加添他的力量,他决心顺服上帝的旨意。除此之外,他还经历了不被家人理解的悲伤、被门徒背叛的心痛等,正是耶稣认真面对每个当下和瞬间,不逃避痛苦,才使我们明白“活在当下”并非只是享受美好,而是要真实地面对每个时刻。
耶稣在为看起来不重要的事停留,可能引起别人的不解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我们的脆弱和需求,往往也属于这看起来不起眼之事的一部分。当我们走得太快,目标和终点割裂了我们的行程及对自我的认识,甚至可能成为我们心里的枷锁。但这些时候,若我们用心留意上帝的言语,一定能听到他温和有力的话:“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系金陵协和神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