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腓3:13-14;提后4:6-8
(腓3:13-14a)“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中的这句话,不是一句普通的信仰宣言,而是他用一生践行的生命轨迹。这个曾手持文书、追捕基督徒的犹太学者,却在大马士革的光中彻底转向,从此以“向着标杆奔跑”为人生信条,用脚步丈量地中海,用笔墨搭建信仰框架,将一个局限于犹太社群的信仰,推向了影响世界的道路。他的奔跑,从来不是漫无目的的追逐,而是每一步都踏在“使命”上的坚定前行。
1.奔跑的起点:从“追捕者”到“追随者”,一道光改写生命方向
保罗的“奔跑”,始于一场颠覆性的“停下”。早年的他,名叫扫罗,是严守犹太律法的法利赛人,对新兴的基督教充满敌意——他认为这是背离传统的“异端”,甚至主动请求官府文书,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要将他们捆绑带回耶路撒冷受审。
然而,当他快到大马士革时,天上忽然降下一道强光,比太阳更耀眼,一个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BP我?” 这道光照亮的,不仅是他的眼睛,更是他的心——他突然明白,自己所追捕的,正是上帝所喜悦的信仰。从此,“扫罗”成了“保罗”,“追捕者”成了“追随者”,他的人生标杆彻底改变:从前为律法而活,如今为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而跑。
这次“转向”,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的根基。正如他后来所说:“我为这福音奉派,就像战士奉派打仗一样,不打无把握之仗。” 从那一刻起,他的奔跑有了明确的目标:让更多人认识这道改变他生命的“光”。
2.奔跑的足迹:三次旅行布道,将福音带出“犹太圈子”的边界
保罗的“向着标杆奔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宣告,而是用双脚踩出来的征程。他深知,若福音只局限在犹太社群,就永远无法成为“全人类的希望”。于是,他开启了三次大规模的传教旅行,足迹从安提阿延伸到以弗所、哥林多、罗马,跨越地中海沿岸的十多个地区,把“因信称义”的真理带到外邦人中间。
在当时,犹太律法是一道无形的“墙”——想要信靠耶稣,必须先遵守割礼、饮食禁忌等犹太传统,这让希腊人、罗马人等外邦人望而却步。但保罗坚定地提出:“人称义是因着信,不是因着行律法。” 他打破了这道“墙”,让外邦人无需改变自己的文化身份,只需凭着对耶稣的信心,就能成为信仰共同体的一员。
在哥林多,他面对信徒的纷争,写下《哥林多前书》,教导大家“在基督里合一”;在以弗所,他停留两年,建立起坚固的教会,当地信徒数量远超犹太社群;在罗马,即使身陷囹圄,他依然写信劝勉信徒,让福音在帝国的心脏扎根。他的每一步奔跑,都在拓宽福音的边界,让“向着标杆奔跑”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3.奔跑的终章:在苦难中坚守,让“标杆”成为永恒的见证
保罗的奔跑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苦难与BP:在吕司特拉,他被人用石头打晕,拖出城外,众人以为他死了,可他醒来后,第二天继续前行;在腓立比,他被下狱,双脚锁着铁链,却在狱中唱歌祷告,感动狱卒归信;在海上,他遭遇船难,漂流三天三夜,却始终没有放弃传福音的使命。
他在书信中细数自己的苦难:“受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一;被棍打三次;被石头打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 但他从未抱怨,反而说:“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BP、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对他而言,“向着标杆奔跑”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更清楚地看见标杆的方向——那就是得着基督耶稣里的奖赏。
最终,当保罗在罗马狱中写下最后一封书信时,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坦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他的奔跑,在那一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他所指向的“标杆”,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向着信仰的目标前行。
今天,我们或许不会像保罗那样经历牢狱与BP,但“向着标杆奔跑”的信念,依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人生的奔跑,不该是为了名利与虚荣,而是要找到那值得一生追寻的“标杆”——无论是信仰的坚守,还是使命的担当,或是对真理的追求。
就像保罗那样,忘记过去的成就或失败,放下眼前的犹豫与胆怯,专注于面前的标杆,一步一步坚定地跑下去。因为真正的奔跑,从来不是为了抵达某个地方,而是在奔跑的过程中,活成标杆应有的模样。
上一篇:经上被用火焚烧的东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