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徒5:1-11;15:1
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现在的教会有,初期的教会也有,教会自从建立的那日至今,两千年来,内忧外患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从《徒》看初期教会的内部出现的四种问题。
一、奉献的问题——堵住欺哄圣灵的破口
1.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使徒行传2:44-45)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当时教会突然增加了数千信众,不少人因信仰之故遭受亲友排斥,以致生活陷入困境;也有不少是从外地来耶路撒冷守节(参9-11节)的,今成了信徒,就滞留在耶城同过教会生活,所以需要被接待。因此初期耶路撒冷教会,有过一段时间的“人人奉献,按需分配”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
“信的人都在一处”指信徒经常性的聚会(来10:25~26),表现出早期教会的合一情形。“凡物公用,”指信徒自动自发地与那些生活上有需要的人分享财物。耶路撒冷教会在当时实行这种‘凡物公用’制度,其原因如下:(1)当时有许多信徒需要被教会接待;(2)他们在圣灵的感动下,觉得须有一个新的团体生活;(3)他们都浸沉在主的爱里,因而转化为‘彼此相爱’(约15:9-17);(4)他们误以为主耶稣即将快要再来,因此,对财物的拥有观念相当淡薄。
(使徒行传4:32-35)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那许多信的人,”信的人既有‘许多’,可见各人的生活习惯、个性、观念、年龄、职业、知识、言语、生命各有不同。他们因着对耶稣基督的共信走到了一起。“都是一心一意的,”即捐弃彼此的差异,如同一人。“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既说是‘他的东西’,照理应当是他‘自己的’,但他已经觉得是教会的,而非自已的,都是大家公用:我可以用你的东西,你也可以用我的。初期教会信徒对财物的态度,表达了他们在主里的彼此相爱和对教会的归属感。使徒被圣灵充满,因此大有能力见证耶稣复活,“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参使徒行传4:2)”。领袖对了,信众也跟着蒙大恩。虽然有许多人,需求量很大,但内中却无一人缺乏。这是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使徒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2.奉献的榜样巴拿巴:(使徒行传4:36-37)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奉献的是许多人,但这里路加列举了一个奉献的好榜样巴拿巴,他原名叫约瑟,是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他把田地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因着巴拿巴有劝慰的恩赐,劝慰了许多人,使徒们亲切地称呼他“巴拿巴”,就是劝慰子的意思。
按照摩西的律法,利未人是不能拥有土地产权的(民18:23~24);巴拿巴身为利未人,却有田地可卖,这或许是因为:(1)摩西的律例规条仅适用于巴勒斯坦境内,而未用于外邦人之地;(2)摩西有关禁止利未人置产的规条,到那时候已经不再执行了。
巴拿巴后来成为初期教会的领袖,他接待了外邦人的使徒扫罗(9:26-29),并且与扫罗一同在安提阿牧会(11:19-26),他们成为好同工,一起完成了许多事工。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巴拿巴与保罗是同工(13-14章)。后来,开始第二次旅行布道时,因着是否带着年轻同工马可的问题,二人的意见出现分歧,保罗才与巴拿巴分开(15:36-41)。教会固然需要使徒保罗,也同样需要巴拿巴。
3.亚拿尼亚、撒非喇夫妻因欺哄圣灵而死:(使徒行传5:1-10)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把价银私自留下几份,他的妻子也知道,其余的几份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份呢?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 神了。”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断了气;听见的人都甚惧怕。有些少年人起来,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了。约过了三小时,他的妻子进来,还不知道这事。彼得对她说:“你告诉我,你们卖田地的价银就是这些吗?”她说:“就是这些。”彼得说:“你们为什么同心试探主的灵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脚已到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妇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那些少年人进来,见她已经死了,就抬出去,埋在她丈夫旁边。
在教会中,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需要我们汲取教训的鉴戒。路加在宣扬教会光明一面的同时,也没有避讳教会中的阴暗面,他刚提出教会中奉献的榜样巴拿巴,接着也提到教会的中的警戒。“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原文是“但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这是把亚拿尼亚夫妇的伪善与巴拿巴的诚实(4:36)作个鲜明的对比。
巴拿巴因着完全奉献得到了使徒与众人的称赞,亚拿尼亚、撒非喇夫妻爱慕虚荣,渴望得着人前的荣耀,想得到巴拿巴的好名声,却不愿意效法他的完全奉献。他们听了使徒的布道就信了,而且也参与了凡物共用的教会生活,也效法他人卖了田产,然而,在奉献时却被撒但充满了心,叫他们胆敢欺哄圣灵。“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私自’指行事隐秘,不让别人知道;信徒本来有权保留任何想要留下的部分(4节),但若为要得着别人的称赞,故意表示已经捐出所有款项,而暗中私自保留一部分,这就犯了欺哄人和欺哄神的罪(3-4节)。“他的妻子也知道,”表示她也参与其事。“其余的几分”就是奉献部分钱财,让教会照各人所需的,分给各人(徒2:45;4:35)。
彼得立即识破亚拿尼亚的诡计,斥责他“撒但充满了你的心”意即他的心意被撒但所控制或利用。“叫你欺哄圣灵,”亚拿尼亚表面上是欺骗使徒和教会,实际上是欺骗圣灵,因为:(1)使徒和教会乃是圣灵工作的渠道;(2)这与圣灵在教会中所作的‘合一’工作相违;(3)这是不顾圣灵在人里面的引导。圣灵可以被欺哄,可见祂是一位有位格的;实际上,欺哄圣灵,也就是欺哄神。“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么?”这话表明,当时信徒对自己的产业,仍旧拥有绝对的主权,同时也没有变卖田产的义务。“价银不是你作主么?”‘价银’指变卖田产所得的钱;‘作主’意即有权支配。“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本句按原文直译为‘你为甚么故意把这行动放在心中呢?’犹太人用这个语法来表达:‘这意念已在心中孕育了一段时间’。‘这意念’不是指‘保留’所卖的钱,而是指‘暗自保留’所卖的钱。保留了一部分的钱,却装作奉献出所有的,这是犯了撒谎的罪。“你不是欺哄人,”他以为使徒可以欺骗。“是欺哄神了,”这证明3节的圣灵就是神。
亚拿尼亚听见彼得这话,立即“仆倒”,就是跌下;“断了气”放弃魂,呼出气息。根据摩西律法,凡被神治死的,皆须即日埋葬(申21:22~23)。“有些少年人起来,”‘少年人’指教会中一些年轻力壮的信徒,自愿承担须要花费体力的服事工作。
三小时后,亚拿尼亚的妻子撒非喇进来,她还不知道丈夫已死的事。“彼得对她说,”彼得在此有意引导撒非喇透露实情,给她一个悔改的机会。但撒非喇已经决定与丈夫亚拿尼亚一同欺哄圣灵,依然欺哄彼得说“就是这些”。彼得责备她为什么与丈夫同心试探神的灵呢?接着宣告:“埋葬你丈夫人的脚已经到了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埋葬。”彼得的话一出,撒非喇也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
亚拿尼亚夫妇先后因撒谎而立即死亡,有人认为神太过严苛,但按着当时的情形看来,教会初创不久,若无圣灵在教会中极度的显圣,恐有遭仇敌完全破坏之虞。为着建立使徒们的权威,也为着扩展福音至全地,这类‘神迹奇事’实有其必要性。
4.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甚惧怕:(徒5:11)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甚惧怕。
“听见这事的人,”指这事被传开之后所有听见的人。“都甚惧怕,”指对神产生了敬畏的心。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就成为初期教会的警戒。
二、供给的问题——堵住生活的破口
1.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使徒行传6:1)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随着门徒的增多,教会内部的问题越发多了起来。“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指生长于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人,他们讲希腊话,使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旧约圣经,生活习俗都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希伯来人”指生长于犹太行省和加利利的犹太人,他们说亚兰话,使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保存犹太习俗。因为在供给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寡妇”是贫穷、无助的代表,古代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但这里并没有介绍这些寡妇的来历,也没有提到具体的问题。“发怨言”并不是一件小事,每当教会增长的时候,也是肉体相撞、血气暴露的的时候,若不及时堵住破口,势必破坏教会的合一、失去身体的见证。
2.拣选七执事:(使徒行传6:2-6)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 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十二使徒知道这事后,立即着手解决,首先,这些使徒清楚地知道自已的使命是“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若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这样舍本逐末的行为是不合宜的。其次,他们决定从门徒中拣选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大众也喜悦这话,他们就按照这一标准拣选了司提反,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这里特别提到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为下文司提反的被捕与殉道埋下伏笔。也提到“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这个尼哥拉是外邦人,这可能跟后来《启》出现“尼哥拉一党”有关:(启示录2:6,15)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你那里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代表接受圣灵的管理和委派,这是教会第一次接立圣职。
旧约的献祭者按手在牲畜的头上,表明献祭者与祭物联合(利1:4);而新约的按手,则表明按手者和被按手者的合一(提前5:22)。
3.神的道兴旺起来:(使徒行传6:7)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执事制度的设立,使一批优秀人才得到提拔与锻炼,饭食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消除了教会的怨言,给教会带来了合一与奋兴。“神的道兴旺起来,”‘兴旺’暗指生命的长大。门徒增加的数目甚多。本节是表明教会选立执事之后所显出的可喜的后果。神的道兴旺,是因为:(1)问题除去了(1节);(2)使徒可以专心服侍了(4节);(3)教会和睦了;(4)肢体各按恩赐服事了(彼前4:10)。“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祭司’原本承继旧约献祭的职分,并且终身参与遵行旧约条例的事奉;今既接受了‘这道’,这道宣讲另一种祭――基督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来9:28)。‘信从’表示信而顺服,这是教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突破。
三、恩赐的问题——圣灵所赐恩赐不可买卖
1.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使徒行传8:5-8)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众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同心合意地听从他的话。因为有许多人被污鬼附着,那些鬼大声呼叫,从他们身上出来;还有许多瘫痪的、瘸腿的,都得了医治。在那城里,就大有欢喜。
执事司提反殉道后,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BP,门徒分散到各处去传道。福音打破了种族界线,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参约翰福音4:9)的犹太人腓利主动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撒玛利亚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是赶出许多污鬼,医治瘫痪的、瘸腿的,就同心合意地听从他的话,信了他所传扬的耶稣基督。撒玛利亚教会被建立,城里大有欢喜。
2.西门自己也信了:(使徒行传8:9-13)有一个人,名叫西门,向来在那城里行邪术,妄自尊大,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说:“这人就是那称为 神的大能者。”他们听从他,因他久用邪术,使他们惊奇。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 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西门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与腓利在一处,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
在撒玛利亚城里,住着一个行邪术的西门,他久用邪术,使他们惊奇,他们就都听从他。西门因此妄自尊大,他们以为西门就是那称为神的大能者。乃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西门看到他人都信了,他自己也信了;西门也受了洗,他常与腓利在一处,这次轮到西门惊奇了:西门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可见,西门过去用行邪术使人惊奇无法与腓利所行的神迹相提并论。
3.使徒叫撒玛利亚门徒受圣灵:(使徒行传8:14-15,17)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 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使徒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二使徒到了那里,就为信的人按手祷告,他们就受了圣灵。
3.西门想用金钱买恩赐:(使徒行传8:18-24)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 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你在这道上无份无关;因为在 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想得到这种恩赐,好把敬虔当作得利的门路(提前6:5),于是拿钱给使徒,要他们把这特权给他,叫他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西门’这名字后来演绎成‘西门尼’,用来指以不正当的买卖取得教会的职位。使徒彼得看出西门“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因此严厉地斥责他“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为西门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西门在神的面前存心不正,与神的道(恩赐)无份无关,因此要西门“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西门听到彼得责备的话,就立即请求使徒为他祈求主,好叫使徒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他身上。
四、教义的问题——清除犹太律法主义者的搅扰
1.信徒是否需要受割礼:(使徒行传15:1-2,5)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初期教会,一般犹太人信徒仍恪守摩西的律法,遵循犹太教的规矩(参徒21:24);他们当中有些人,更认为遵守律法乃是人在神面前得蒙拯救的先决条件,因此坚持外邦人信徒也必须同样地遵守律法、接受割礼,才可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员。
这“几个人”可能是法利赛教门人,他们主张外邦信徒仍须遵守摩西的律法规条:就是外邦人也需要行割礼,遵守摩西的律法。不然的话,就不能得救。这样的教训与新约的福音真理完全相左,因为:(1)人得救是本乎恩,不是凭着行为(弗2:8~9);(2)没有一个人能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加3:11);(3)凡是企图藉律法称义的,乃是废掉神的恩,叫基督的死徒然无益(加2:21);(4)信徒若把自己置于律法之下,就是放弃基督里的自由,再回到律法的奴役之下(加2:4;5:1)。
使徒保罗、巴拿巴一听他们所传讲的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与他们大大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教会中的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好得出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看法,除去律法主主义对教会的搅扰。
2.外邦信徒的规条:(使徒行传15:6,13,19-21)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他们住了声,雅各就说:“诸位弟兄,请听我的话。……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 神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有人传讲,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
使徒和长老立即聚会商议这事,这就是教会历史上著名的“大公会议”,使徒彼得先起来发言,接着保罗、巴拿巴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他们都住了声后,作为初期教会柱石的雅各(耶稣肉身的弟弟,加2:9)作了最后的总结发言,本着“不可难为那归服 神的外邦人”,提出了他的意见:吩咐外邦信徒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因为“摩西的书”上对这些事都有记载:禁止拜偶像、禁止奸淫、禁止吃血。“勒死的牲畜”血没有放出来,因此肉里面含血。雅各的提议得到了门徒们一致通过。
3.致外邦信徒的信:(使徒行传15:22-26,28-31)那时,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拣选的就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这两个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于是写信交付他们,内中说:“使徒和作长老的弟兄们问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我们听说,有几个人从我们这里出去,用言语搅扰你们,惑乱你们的心。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所以,我们同心定意,拣选几个人,差他们同我们所亲爱的巴拿巴和保罗往你们那里去。这二人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愿你们平安!”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
教义澄清了,使徒和长老拣选了犹大和西拉,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使徒和长老代表全教会写信给外邦安提阿等教会的信徒,针对耶路撒冷教会中有几个人用言语搅扰他们,惑乱他们心的事表明,教会并没有吩咐他们,这是他们自已的意思。教会差遣犹大、西拉和保罗、巴拿巴往外邦教会去,讲明“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保罗、巴拿巴他们来到了安提阿,聚集众人,交付了使徒和长老书信。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问题解决了,教义明确了,律法主义的搅扰被清除,给外邦信徒带来了欢喜平安。
结语:随着教会人数的增多,问题也相应出现,在奉献的事上,在教会涌现出巴拿巴这样一个“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圣徒的同时,也出现了被撒但充满心的亚拿尼亚、撒非喇夫妻,他们同心合意地欺哄圣灵,结果双双仆倒在彼得脚前。面对饭食问题,使徒知道自已的使命,选出七个执事来管理,给教会带来了奋兴。在撒玛利亚的教会里,竟然有一个久用邪术的西门,他看到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想买下这恩赐,好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受到了彼得的严厉责备。初期教会也出现了律法主义搅扰,使徒保罗、巴拿巴特意为这事上耶路撒冷,见使徒和长老,他们专门召开了耶路撒冷大会会议,集思广益,最后由教会的柱石雅各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外邦信徒当守的规条,这信被使徒保罗、巴拿巴带到安提阿,给那里的教会带来了欢喜。
上一篇:真先知,少不了三方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