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地讲章网

中国传统节日与教会生活

日期:2025-08-11作者:严锡禹

 教堂.jpg

题记

于坚发表于《读有所得》第48期的文章《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虽然简单,但足以引发我们思考。他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当代人忽视节日的文化内涵的现象讲的。他指出,当代人抛弃了节日的重要礼仪,仅将节日当作旅游节、购物节,呈现出热闹、狂欢的情景,缺乏文化内涵的传承与沉淀。

读这篇文章,促使我思考“中国教会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关系”。历史上,教会往往成为某一文化的保护天使、传播使者,通常使原来的世俗节日转化为基督教的节日,或者具有浓郁基督教色彩的节日。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图腾。

“中国节”重视礼仪,追忆古圣先贤。

“节”的意思是节制、约束。

“节日”需自我管制、约束。类似儒家修身,基督徒灵修。收束已心,控制物欲,思先祖之情,感上帝之恩。

一、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探索和实践的产物。换言之,节日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节定为法定假日,又将元宵、七夕、重阳三小节纳入国家保护名录。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纳入了国家保护名录,如火把节、泼水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体现了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之一是“道法自然”。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深深融入文化的血脉之中。中国传统节日的安排与节气密切相关,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例如,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和万物复苏,是农耕社会中“春种”的前奏,人们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缅怀先人,同时也顺应自然,开始新一轮的劳作。端午节临近夏至,正值“夏耘”,此时农作物需要精心照料,人们通过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祈求健康与平安。中秋节则在秋收时节,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阖家团圆,赏月吃月饼,体现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恩。而冬至之后的春节,又象征着“冬藏”,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休养生息,为来年做准备。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也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第二个文化特质是“自强不息”。《周易》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天道的理解和回应。天地运行不息,四季更替不止,万物生生不息。这种自然规律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榜样。中国人认为,人应顺应天道,积极进取,不断努力。这种精神在传统节日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春节不仅是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奋发图强,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端午节纪念屈原,他虽屡遭挫折,却始终坚持理想,自强不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它提醒着人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乐观和进取的态度,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第三个文化特质是“慎终追远”。孔子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辈的缅怀。例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同时也教育后代不忘根本。端午节纪念屈原,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象征。人们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缅怀屈原的高尚品德,传承他的爱国精神。这种对先祖和历史的敬畏,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人们传承先辈的美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是多方面的,既有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有对天道的回应,还有对先辈的缅怀与敬畏。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节日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传统节日与基督教中国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督教中国化已成为中国教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使命。这一进程要求教会深刻认清当前形势,积极跟上时代步伐,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探索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创”原则,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传统节日与教会生活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核心指导思想。

冯友兰先生曾指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西方文化中学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问题已转变为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智慧、汲取养分。主耶稣说: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这一教导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宗教不仅要“成全”文化,更要推动文化的发展,甚至创造新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伦理和哲学内涵。将这些节日纳入教会生活,不仅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教会生活的重要资源。

在当下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通过将中国传统节日与教会生活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深度交融,还能使基督教在新时代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教会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基督教的信仰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相结合,使信徒在庆祝节日的同时,感受到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和谐统一。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增强信徒的文化认同感,还能提升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和影响力。

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自我革新,更是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督教可以在传承自身信仰精髓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为建设新时代的中国教会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传统节日的历史属性

历史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要素。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过去的记录和总结,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种对历史的尊崇,是中国文化传承千年的基石。同样,希伯来人也极为重视历史,他们的历史故事和宗教经典紧密相连,成为信仰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会生活中,应将历史故事巧妙地纳入节日文化,既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又活跃教会生活,逐步使中国传统节日与教会生活融为一体。

以端午节为例,其历史可上溯至战国时期,最初可能与祭祀、辟邪等习俗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的故事被融入其中,赋予了这个节日深厚的历史属性和精神内涵。屈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深刻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气质,与希伯来先知耶利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耶利米被称为“流泪的先知”,他的名言“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水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同样体现了他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屈原和耶利米,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奔走呼号,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将历史故事融入节日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节日的形式,还能赋予节日更深刻的精神内涵。端午节纪念屈原,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感受到爱国精神的传承。这种传统节日与历史故事的结合,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还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反思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契机。历史是文化的根基,而文化是历史的延续。通过讲述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总之,中国文化重视历史,中国传统节日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教会要探索出一条路来,先从历史故事这个点出发,找到与基督教同频共振的地方。

四、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

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与积淀,这些节日都因不同的节令和旨趣,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的节日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属性,又反哺着我国的文化艺术。这些丰富的文化,值得中国教会认真挖掘,成为哺育中国基督教文化的重要资源。节日是最贴近普通人的文化,可以说,传统节日就是中国文化的民间表达。基督教的节日同样如此,这就有了把两种节日文化属性融合在一起的前提。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必须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例如,圣诞节在中国逐渐被赋予了团圆、祥和的内涵,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相契合。此外,基督教在礼仪和节日庆祝形式上也不断融入中国元素,如在圣诞节期间使用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形式,使节日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同时,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价值观也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基督教倡导的爱与善的理念,与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相呼应。这种价值观的契合,使得基督教能够更好地与中国社会相融合,促进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借鉴和融合,基督教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成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成功范例。

五、传统节日的社会属性

节日既然是文化的民间表达,必然要以一定的活动呈现出来,而这种活动通常就会成为社会活动,这就是节日的社会属性。

首先,传统节日是社会凝聚的重要纽带。通过节日活动,人们能够跨越地域、阶层和职业的限制,共同参与庆祝,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例如,春节期间,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努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也反映了传统节日对社会的整合功能。

其次,传统节日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节日活动往往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如春节强调家庭团圆、尊老爱幼,端午节倡导爱国精神和卫生防疫意识,这些价值观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得以传承和弘扬。此外,传统节日还能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举办灯会等集体活动,人们在节日的氛围中超越日常身份的限制,增进相互理解与团结。

再次,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节日的庆祝活动通常伴随着消费行为的增加,如购买年货、旅游等,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节日活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平台,如舞龙舞狮、剪纸等传统技艺在节日中得以展示和传承。

传统节日的社会属性在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会可以学习其思路和方法。通过组织社区公益活动、举办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会节日庆祝活动,基督教不仅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还能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传统节日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功能也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基督教可以通过参与或借鉴传统节日的形式,如使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来表达宗教主题,增强与中国社会的文化共鸣。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还能促进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总之,传统节日的社会属性不仅体现了其在凝聚社会、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基督教中国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借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基督教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实现从“洋教”到本土宗教的转变。

综上所述,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全方位融入中国文化及社会的进程,教会不能忽略或放弃任何融入的可能,节日是其中之一, 且是最贴近信徒和同胞生活,有较强操作性、实用性和良好影响力的路径。节日融合要首先了解中国节日体系及其理论基础,及基督教节日体系及其理论基础。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二者可相通之处,从而设法寻找契合点。从具体的操作上看,可以在传统节日中,尽可能挖掘其意义和价值,把基督教的观点代入,赋予其新的意义。并在此意义上设计活动,将二者有机结合。

本文选自《陕西基督教》2025年第2期

上一篇: 耶稣的亲属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