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路15:11-32
当中秋的圆月照亮夜空,我们总会想起“团圆”二字——盼着远方的人归家,盼着桌上的人相聚。但世人眼中的团圆,常停留在“人在一起”的热闹里,却少有人追问:真正的团圆,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往何处去?
圣经中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恰如中秋夜的一轮明月,为我们揭开了“团圆”的属灵真相:神从不是被动地等待我们“想起回家”,而是主动张开双臂,为每一个“离家的人”预备着永不落空的团圆。今天,我们就从这个比喻中,探寻中秋团圆的真谛。
一、浪子的“离家”:我们曾与神的团圆隔绝
中秋团圆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人在天涯,不能归家”。而浪子的故事,开篇就是一场主动的“离家”——他向父亲要了家产,转身离开家乡,去远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路加福音15:11-12)。这“离家”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迁徙,而是与生命“源头”的隔绝:他离开了父亲的保护,也离开了父亲的爱,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
这恰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在认识神之前,我们都曾是“离家的浪子”:我们或许没有像浪子那样“索要家产、远走他乡”,却常常把“自我”放在第一位——想按自己的意思活,想靠自己的能力得满足,就像中秋时有人只顾自己玩手机,忽略身边的家人,看似在“团圆的场景”里,心却早已“离家”。
罪就像浪子手中的“家产”,让我们误以为能靠它得着快乐,最终却只会耗尽我们的生命——浪子在远方“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最后落到“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的地步(路加福音15:13-16);我们也常常在世界的欲望里追逐,却发现无论拥有多少,心里的“空缺”始终填不满,这正是与神隔绝的痛苦。
(创世记3:8)记载,亚当、夏娃犯罪后,“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这是人类第一次“离家”——因罪与神隔绝,从此,“团圆”成了世人渴望却难以实现的梦想。而中秋的月亮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回归”的渴望。
二、父亲的“等候”:神从未停止寻找离家的我们
浪子在远方走投无路时,终于“醒悟过来”,决定回家向父亲认罪(路加福音15:17)。但故事最动人的不是浪子的“回头”,而是父亲的“等候”——“他父亲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跑过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路加福音15:20)。
这里的“跑”字,藏着神对我们的爱:按当时的文化,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应当保持威严,不应轻易奔跑。但这位父亲不顾体面,主动奔向浪子——这正如神对我们的爱,祂从不是高高在上“等我们认错”,而是在我们还远离祂时,就主动寻找、等候我们。就像中秋时,父母总会提前几天备好我们爱吃的饮食、蔬菜,一遍遍看日历盼我们回家,神比父母更迫切地盼着我们“归向祂”。
父亲没有责备浪子的过错,反而先“抱着他、亲他”——这正是神的恩典:祂不看我们的“狼狈”,只看我们“愿意回家的心”。很多人觉得“自己罪太多,不配回到神面前”,就像有人觉得“自己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过节”。但神的团圆,从不在乎我们“带了什么回来”,只在乎我们“愿意回来”。
先知以西结曾说:“我要寻找失丧的,带回被逐的,缠裹受伤的,坚固衰弱的”(以西结书34:16)。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神的真实写照。就像有一位弟兄,年轻时沉迷赌博,欠了巨额债务,过年不敢回家,躲在出租屋里看月亮。直到有一天,他偶然读到浪子的故事,才明白神从未放弃他。当他鼓起勇气祷告认罪时,心里充满了平安——后来他努力工作还债,也重新与家人和好,如今每逢中秋,他都会分享:“真正的团圆,是先回到神的面前,再回到人的中间。”
三、家中的“筵席”:神为归回者预备的团圆祝福
浪子回家后,父亲做了三件事:给浪子穿上上好的袍子、戴上戒指、穿上鞋,又杀了肥牛犊,设摆筵席(路加福音15:22-23)。这不是普通的“接风宴”,而是神为“归回者”预备的“团圆祝福”——每一样物品,都有属灵的意义:上好的袍子,代表神的义,遮盖我们所有的过犯;戒指,是父亲权柄的象征,表明我们重新成为神家里的“儿女”,而非“雇工”;肥牛犊的筵席,预表在基督里的丰富,让我们得着永不缺乏的满足。
这恰是中秋团圆的真谛:世人的团圆,常靠“物质”支撑——吃一顿丰盛的饭、买一份贵重的礼,但宴席散后,心里的空虚仍在;神的团圆,却靠“恩典”支撑——祂用自己的义遮盖我们,用自己的爱接纳我们,这份祝福,远超地上的一切。
父亲设摆筵席时,还叫来了“亲友”,说“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24)——这告诉我们,神的团圆不是“独乐乐”,而是“众乐乐”。当我们归向神后,也要把这份团圆的好消息分享给身边的人:告诉还在漂泊的亲友,神正在等候他们回家;告诉有矛盾的家人,神的爱能拆毁隔阂,让彼此重新相连。
耶稣说:“我就是羊的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约翰福音10:7-9)。这“羊的门”,就是神为我们预备的团圆之路——只要我们愿意从这扇门进来,就能回到神的怀抱,得着真正的平安与满足。就像中秋的月亮,无论我们在天涯海角,只要抬头仰望,就能看见它的光明;神的爱也是如此,无论我们曾走多远,只要愿意回头,就能看见祂的等候。
四、从地上团圆,走向永恒的相聚
浪子的故事,结局是“家中的筵席”,但神为我们预备的团圆,远不止于此——地上的团圆总有离别,中秋的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但神要赐给我们的,是“永恒的团圆”:在天上的家乡,没有眼泪、没有死亡、没有分离,只有我们与神、与所有信靠祂的人,永远相伴。
这正是我们过节时应当持守的盼望:当我们与家人围坐赏月时,不要只满足于当下的热闹,而要想起神的应许——“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7)。今日的相聚,是永恒团圆的“预尝”;今日的月亮,是天上家乡的“记号”。当我们面对家人的矛盾、亲友的远离时,不要灰心——就像父亲没有放弃浪子,神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我们可以借着中秋的机会,主动迈出和好的一步:给久未联系的亲人打个电话,给有矛盾的家人一个拥抱,用神的爱化解彼此的隔阂,因为地上的每一次团圆,都是在见证神永恒的心意。
结语
亲爱的弟兄姐妹,今年中秋,当我们仰望圆月时,愿我们不再只想起“回家吃饭”,而是想起浪子的故事,想起神对我们的爱:我们曾是离家的浪子,因罪与神隔绝;神却是等候的父亲,主动寻找、接纳我们;祂为我们预备了恩典的筵席,让我们得着地上的团圆;更要带我们进入永恒的家乡,享受永不分离的相聚。
愿这个中秋,我们不只与家人团圆,更能与神团圆;不只享受地上的温暖,更能渴慕天上的永恒。因为神所预备的团圆,比中秋的月亮更明亮,比世间的一切更美好,且永远不会落空。
最后,让我们同心祷告:“主啊,谢谢你借着浪子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团圆。求你带领每一个还在漂泊的人回到你的面前,也让我们带着你的爱,修复身边的关系,见证你的恩典。更求你坚固我们对永恒的盼望,直到那日在天上与你永远相聚。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上一篇:中秋团聚:神的计划与传f音的使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