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可福音3:31-35节
可3:31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
可3:32 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
可3:33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可3:34 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可3:35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主题:遵行神旨为真亲属
一、肉身亲属寻访(可3:31-32)
二、耶稣阐明亲义(可3:33)
三、真亲源于顺服(可3:34-35)
引言
各位弟兄姊妹主日平安!提到“亲人”,我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父母、弟兄姐妹与子女。这份血缘关系,是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的联结——它像一份与生俱来的契约,让我们默认彼此是生命中最亲近、最该优先相待的人。就像我们这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最先赶来帮忙的一定是本家亲戚;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总先往血缘最近的人家去。在耶稣所处的犹太文化中,这种“血缘定亲属”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摩西律法将“孝敬父母”列为核心诫命,亲属关系不仅是家庭的根基,更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支柱,没有人敢轻易质疑这份联结的优先级。
但马可福音3章31到35节,我们刚刚所读的这段经文中,却记录了一个颠覆所有人认知的场景。这段经文没有轰轰烈烈的神迹,也没有长篇大论的教导,只用一段简单的互动,就重新定义了“谁才是真正的亲人”。经文里说,耶稣正在人群中传道,祂的母亲和弟兄特意来找祂,却没有走进来,只是“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周围的人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耶稣,想必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耶稣一定会立刻放下一切,起身出去迎接——毕竟,母亲和弟兄是血缘里最亲的人,就像我们若正在忙工作,得知父母专程来找,也会第一时间停下手中的事去相见,这份亲情理应被优先看重。
可耶稣的反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祂没有急着回应门外的肉身亲属,反而转头看着身边围坐的跟随者,轻声发问:“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这句话想必让当时的人满心困惑:难道耶稣这是要否认自己的亲人吗?就像我们身边若有人说“遵行真理的才是我亲人”,难免会让人疑惑“那你的家人呢?”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耶稣四面观看周围的人,清晰地宣告:“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听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耶稣并非否定肉身亲属的价值,就像祂后来仍在S字J上托付门徒照顾母亲,可见肉身亲情依然宝贵。祂要启示我们的,是一个更宝贵的真理——神眼中的“真亲属”,从来不是靠血缘的偶然绑定,而是靠对神旨意的共同遵行。有一种联结,比血浓于水更坚固,比骨肉相连更深刻,它源于对同一位主的顺服与跟随,就像教会里弟兄姊妹彼此代祷、彼此扶持,那份心意有时比亲人更贴切。接下来小弟兄借着以上我们所读的经文与在座的弟兄姊妹彼此分享一个主题:《遵行神旨为真亲属》。
我们已经借着耶稣的宣告,触摸到了“遵行神旨为真亲属”的核心真理,但这份真理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一个真实的“寻找”场景中慢慢显明的。如果没有耶稣肉身亲属的到来,没有他们站在外面传话的举动,我们或许很难如此清晰地对比“血缘亲属”与“属灵亲属”的不同。所以,在深入探讨“真亲属”的标准之前,我们首先要回到故事的起点,来看第一个部分:
一、肉身亲属寻访(可3:31-32)
在我们今天所分享经文马可福音3:31-35节的上文,为我们呈现了耶稣传道的繁忙与冲突:祂刚从加利利海边呼召门徒,医治了被污鬼附着的人,又设立十二使徒,赋予他们赶鬼、传神国福音的使命(可3:13-19)。随后,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看到耶稣赶鬼,竟诬陷祂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可3:22)。耶稣严厉驳斥了这一亵渎圣灵的指控,明确宣告神的国已经临到(可3:23-30)。就在这场属灵争战的关键时刻,“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可3:31)。
从经文的叙事节奏来看,耶稣的亲属此时来访,并非偶然。根据犹太文化背景,成年儿子的言行举止与家庭荣誉紧密相关,耶稣的传道活动显然超出了家人对“正常生活”的预期——祂没有专注于木匠的生计,反而四处奔走、与税吏罪人交往、挑战宗教权威,这在传统家庭观念中无疑是“反常”的。因此,母亲和弟兄的寻访,很可能带着担忧与劝诫的意味,希望祂能回归“正轨”,顾及家庭的名声与责任。
马可福音没有详细描述耶稣亲属的具体心态,但结合马太福音12:46-50和路加福音8:19-21的平行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对耶稣的使命尚未有清晰的认识。此时的耶稣,正被一群寻求真理、渴望释放的民众围绕,祂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神托付的使命上,而肉身亲属的来访,恰恰构成了世俗责任与神圣使命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也是每个跟随基督的人都会面临的试炼:如何在家庭关系与信仰使命之间找到平衡?耶稣的回应,将为我们提供根本的准则。
经文特别强调“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可3:32),这一场景细节蕴含深意。在当时的犹太社会,教师讲学通常是坐而论道,门徒与听众围坐四周,形成一个学习与见证的共同体。耶稣此时正与这些寻求祂的人同在,祂的教导正在塑造他们的生命,而母亲和弟兄的到来,是从这个属灵共同体之外发出的呼唤。
“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可3:32),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围坐在耶稣周围的人,他们显然认出了耶稣的亲属,出于礼貌或好奇向耶稣通报。这一细节也反映出,在众人眼中,肉身亲属的来访是一件需要优先回应的事——按照世俗的伦理,儿子应当立刻起身迎接母亲和弟兄,这是孝道与亲情的基本要求。然而,耶稣并没有立刻回应这一世俗的期待,而是借着这个机会,向众人启示了更高层面的亲属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的亲属“站在外边”,这一空间上的距离,象征着他们与耶稣所专注的属灵使命之间的隔阂。他们停留在“外边”,代表着停留在世俗的认知与生活层面;而那些围坐在耶稣周围的人,则是进入了属灵的共同体,与耶稣一同经历神的同在。这一场景的对比,已经为下文耶稣阐明“真亲属”的定义埋下了伏笔:真正的亲近,不在于物理空间的距离,而在于是否与耶稣的使命、与神的旨意同在。
耶稣的肉身亲属所代表的,是基于血缘的世俗联结。这种联结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我们生命的起点,父母的养育、弟兄姐妹的陪伴,构成了我们成长的基础。圣经也多次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出20:12)、看顾亲属(提前5:8),这是神设立的世俗秩序的一部分(出20:
12;弗6:2)。然而,“世俗的亲属关系很宝贵,但不能成为我们顺服神的拦阻”
耶稣并非否定肉身亲属的价值,而是指出,当家庭关系与神的旨意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以神的事为优先。在耶稣的生命中,祂始终以”天父的事为念(路2:51)”、“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为核心(约4:34),祂的降生、传道、S字J受死,都是为了成就神的救赎计划。因此,当母亲和弟兄的寻访可能干扰这一使命时,祂没有选择迎合世俗的期待,而是借着这个机会,引导众人看到更高层次的属灵真理。
这对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具有深刻的启示:我们常常会陷入世俗关系的捆绑,认为“孝顺”就是无条件顺从父母的意愿,“亲情”就是满足家人的所有要求,却忽略了神的旨意才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准则。当家人的期望与神的呼召发生冲突时,我们不应选择妥协或逃避,而是要像耶稣一样,在尊重世俗关系的同时,坚定地以神的事为念,因为只有遵行神的旨意,才能带来真正的生命丰盛,也才能在根本上荣耀我们的家庭。
二、耶稣阐明亲义(可3:33)
面对众人的通报,耶稣没有直接回应“我会出去见他们”,而是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反问:“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可3:33)这一反问并非耶稣不知道自己的肉身亲属是谁,而是要引导众人跳出世俗的思维框架,重新思考“亲属”的本质。
在犹太文化中,“母亲”和“弟兄”是亲属关系中最核心的称谓,代表着最亲密的联结。耶稣的反问,实际上是在挑战当时人们对亲属关系的固有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亲属关系是由血缘决定的,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但耶稣却要告诉众人,这种基于血缘的亲属关系并非终极的、绝对的,在神的国里,存在着一种更本质、更永恒的亲属联结。
这一反问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也常常被世俗的认知所局限,认为信仰只是个人的事,与他人的联结仅停留在血缘、地域、利益等层面?耶稣的反问提醒我们,信仰的本质是与神、与人建立生命的联结,这种联结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界限,是基于共同的信仰与顺服建立起来的。
耶稣的反问,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真理:亲属关系的本质,不在于血缘的联结,而在于与神的关系。因为我们与神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人的关系。在神的创造中,人类原本都是神的儿女,彼此之间有着天然的弟兄姐妹关系,但因着罪的进入,这种关系被破坏,人们陷入了自私、隔阂与争斗之中。
而当我们借着耶稣基督与神和好,重新恢复与神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与人的关系也随之被重构。此时,那些同样与神和好、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成为了我们在基督里的弟兄姐妹,这种关系是神圣的、永恒的,因为它建立在神的爱与旨意之上。耶稣的反问,正是要让众人明白,只有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亲属关系的真谛。
这一真理对我们今天的教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会不是一个基于血缘、地域或利益的团体,而是一个基于共同信仰、遵行神旨意的属灵大家庭。在教会中,我们不应以世俗的标准评判他人,不应分彼此、论高低,而应彼此相爱、彼此包容,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都是基督的弟兄姐妹。这种属灵的亲属关系,应当超越我们的个人喜好、背景差异,成为我们彼此联结的核心。
耶稣阐明亲义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神的旨意”这一核心。祂之所以不将肉身亲属视为终极的亲属,正是因为肉身亲属此时尚未以神的旨意为中心,而那些围坐在祂周围的人,却是为了寻求神的真理、聆听神的教导而来。
在耶稣的生命中,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中心,祂的一切言行都以遵行神的旨意为准则。因此,祂所认可的亲属,也必然是那些以神的旨意为中心的人。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亲属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目标与生活准则之上的。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以神的旨意为中心,即使是肉身的亲属,也会在信仰上产生隔阂;反之,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只要我们都以遵行神的旨意为追求,就会在基督里成为亲密的弟兄姐妹。
这一真理也提醒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应当以神的旨意为标准。我们应当主动与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相交,彼此鼓励、彼此坚固,共同成长;而对于那些偏离神旨意的人,我们则应当以爱心劝勉,引导他们回归神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基督里建立起真正的亲属关系,享受属灵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三、真亲源于顺服(可3:34-35)
面对自己的反问,耶稣“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可3:34)。这一动作充满象征意义:“四面观看”表明祂所认可的亲属并非少数人,而是所有寻求神、遵行神旨意的人;“那周围坐着的人”,正是放下世俗事务、前来聆听教导、寻求真理的群体。
耶稣的这一指向,完成了从肉身亲属到属灵亲属的核心转向。祂并未否定肉身母亲和弟兄的身份,而是将亲属关系的定义提升至属灵层面——在祂看来,那些愿意聆听神话语、遵行神旨意的人,与祂的联结比肉身血缘更亲密、更具永恒价值。
这一转向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神救赎计划的必然。神的旨意是借着耶稣基督,建立跨越血缘、种族、地域的属灵家庭,让一切信靠祂的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耶稣的指向,正是这一属灵家庭的具体彰显:其中没有高低贵贱、亲疏远近之分,唯有因顺服神旨意而产生的生命联结。
耶稣紧接着给出真亲属的明确定义:“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可3:35)。这句话是全段核心与终极真理,“遵行神旨意”并非简单外在行为,而是内心对神的敬畏与顺服,是将神的话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命状态。
首先,遵行神旨意是与基督建立亲属关系的基础。耶稣是神旨意的成全者,一生都在遵行天父的旨意(约6:38)。当我们遵行神旨,便是效法基督生命、与祂产生生命契合,如同肉身亲属因血缘有相似特质,属灵亲属也会因共同顺服神旨,被塑造出爱神、爱人、谦卑、宽容等相似生命品格。
其次,遵行神旨意是属灵亲属关系的纽带。属灵家庭的联结不基于血缘或利益,而源于对神旨意的共同遵行。当我们以神旨意为中心,便有了荣神益人的共同目标、追求圣洁的价值追求与圣经教导的生活准则,这些共同之处成为彼此相爱、服侍、包容的坚实基础,让我们为共同使命携手、为彼此成长劝勉、为神的荣耀包容。
最后,遵行神旨意是属灵亲属关系的保障。世俗亲属关系常因利益冲突、观念分歧等产生裂痕甚至破裂,但属灵关系扎根于永恒不变的神旨(太24:35),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即便面临BP、患难、误解,只要坚守对神的顺服,彼此的属灵联结便会愈发坚固。
耶稣将遵行神旨意作为真亲属的核心标准,要求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认同,更要在实践中活出这一生命。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遵行神的旨意?
其一,渴慕神的话语,明白神的旨意。神的旨意已启示在圣经中,是我们行事为人的准则(诗119:105)。我们当养成读经、祷告的习惯,借着圣灵引导深入理解神的话语,将其与生活结合,也可通过教会查经聚会彼此启发,明确神对我们的具体要求。
其二,顺服神的带领,放下自我意愿。遵行神旨意意味着降服神的主权,放下自我私欲、骄傲与恐惧。正如耶稣所言,舍己跟随祂的人才能得着真正的生命(可8:34)。我们当在祷告中省察内心,求神除去私欲,让心意与神对齐,无条件顺服祂的带领。
其三,在人际关系中活出神的爱,彰显属灵亲属特质。遵行神旨意的核心是爱神与爱人(太22:37-40),属灵亲属关系的本质便是彼此相爱(约13:34-35)。我们应在教会与日常生活中,主动关爱弟兄姐妹:他们有需要时伸出援手,陷入软弱时给予鼓励,犯错时以爱心劝勉,以实际行动践行神的爱。
其四,在试炼中坚守信心,持守顺服。遵行神旨意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常会面临家人不理解、世俗诱惑、生活艰难等试炼(雅1:2-4)。这些试炼是信心的考验,我们当坚守对神的信心,相信祂的带领美好,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不偏离神的旨意。
耶稣所启示的真亲属关系,在教会中得到最具体的彰显。教会不是普通社会组织,而是“神的家”(提前3:15),是遵行神旨意的人组成的属灵共同体。保罗在以弗所书2:19-22中描述,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以基督为房角石”,每个信徒都是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彼此联络依存,共同建造基督的身体。
在这属灵家庭中,我们当打破世俗界限,不分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彼此以弟兄姐妹相待。无论贫富、学识高低、地域差异,只要遵行神旨意,便是神家里的人,都应享受属灵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彼此相爱是属灵亲属关系的核心命令与教会见证基督的标志(约13:34-35),这爱绝非空洞口号,而是具体行动:接纳弟兄姐妹的不完美(罗15:7),包容彼此差异;像基督爱我们那样舍己付出,在他人有需要时奉献时间、精力与财物;相处中难免有矛盾,当以宽容的心饶恕过犯(弗4:32);常常彼此鼓励坚固,用神的话语安慰软弱者、激励追寻神旨意的人。这种彼此相爱,既能让我们享受属灵家庭的温暖,更能向世人见证基督的爱,吸引他们寻求这位赐爱之神。
彼此服侍是属灵亲属关系的具体实践,也是遵行神旨意的重要体现。神在教会中赐下各种恩赐(林前12:4-11),并非为了彰显个人,而是让我们彼此服侍、建造基督的身体。这服侍应当全面:灵性上彼此分享见证、查考圣经、代祷扶持;生活上关心衣食住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事工上凭恩赐参与教会各项工作,共同推进神的国度。服侍需有谦卑心态,放下骄傲自私,以他人需要为念(腓2:3-4),方能真正建造基督的身体。
耶稣将遵行神旨意作为真亲属的核心标准,促使我们反思生命重心:我们的生命是以神旨意为中心,还是以世俗追求为核心?是否常因名利、地位、财富或世俗期待偏离神旨?是否在人生选择时优先考虑神的喜悦,而非自身喜好与利益?
很多时候,我们如同耶稣的肉身亲属,虽知道神的存在,却未将遵行神旨意放在生命首位。即便参与教会聚会、读经祷告,实际生活中也常被世俗价值观影响,做出违背神旨的选择——因害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真理,因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灵性成长,因忙于事务而疏远神。
这种以世俗追求为中心的生命,无法与基督建立真正的属灵亲属关系,也难以享受属灵家庭的美好。因此,我们需常常省察反思,重新调整生命重心,将遵行神旨意放在首位,让神成为生命的主宰。
首先,要坚定信靠耶稣基督,与神建立亲密关系。遵行神旨意的前提是与神和好,唯有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才能罪得赦免,成为神的儿女,进入属灵家庭。若尚未接受耶稣为救主,今天便是回应呼召的机会,只要认罪悔改、信靠耶稣,就能成为神家里的人,与所有遵行神旨意的人成为弟兄姐妹。
其次,要渴慕神的话语,立志遵行神旨。养成读经、祷告的习惯,深入理解神的话语,明确祂对我们的具体要求;立下心志,无论遭遇何种困难挑战,都坚守顺服,在祷告中求神赐下勇气与力量,让言行荣耀神。
再次,要积极参与教会生活,建立属灵联结。教会是属灵亲属的共同体,我们无法脱离教会独自成长。当积极参加聚会、查经班、祷告会等活动,主动与弟兄姐妹相交,在彼此相爱、服侍中学习遵行神旨,在属灵家庭中成长成熟。
最后,要在生活中见证基督,吸引更多人成为神的亲属。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见证,当世人看到我们因顺服神旨所拥有的平安、喜乐与彼此相爱的关系,便会被吸引。我们可主动分享信仰经历,传扬福音,邀请他人参与教会活动,让更多人认识神,加入这跨越血缘的属灵家庭,一同享受神的同在与祝福。
结论:
马可福音3:31-35这段经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理:真正的亲属关系,不在于血缘的羁绊,而在于对神旨意的共同遵行。耶稣打破了世俗的认知,将亲属关系提升到了属灵的层面,让我们明白,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基督的弟兄姐妹和母亲,就是神家里的人。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世俗的亲属关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世俗的追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失去意义,但基于遵行神旨意建立起来的属灵亲属关系,却是永恒不变的。这种关系不会因血缘、种族、地域、利益等因素而改变,它建立在神的爱与旨意之上,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作为跟随基督的人,我们应当以遵行神的旨意为生命的核心,主动与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建立属灵的联结,在教会这个属灵家庭中彼此相爱、彼此服侍、彼此建造。我们要放下世俗的追求和捆绑,专注于神的使命,让自己的生命成为遵行神旨意的见证,吸引更多人加入神的属灵家庭,一同享受永恒的亲属联结。
愿我们都能牢记耶稣的教导,以遵行神的旨意为生命的核心,成为基督的真亲属,在神的家里得着丰盛的生命和永恒的福乐!愿主的话常存在你我心中,直到永远。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