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地讲章网

爱是永不止息.

日期:2025-10-28作者:耕 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婚姻中爱的本质始终是人类不断探索的永恒命题。从希伯来圣经中的盟约之爱,到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解构,再到中华文化中的伦理智慧,爱的实质在不同文明脉络中呈现出深刻的一致性——爱,是一种永不止息的生命力量,也是一个需要终生耕耘的动态过程。正如《哥林多前书》所言“爱是永不止息”,亦如“思高本”所译“爱是永存不朽”,爱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一、神圣盟约:永恒承诺的爱

希伯来圣经中的《雅歌》生动描绘了婚姻之爱的三重进阶。起初,“良人属我,我也属他”,是带有彼此占有特点的初阶状态;进而发展为“我属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属我”,体现出更成熟的相互归属;最终抵达“我属我的良人,他也恋慕我”,展现出超越占有、自由奉献的完美境界。

这种爱的进阶,根植于希伯来文化中的“盟约”观念。与现代契约的临时性不同,盟约是建立在神圣基石上的永恒承诺。先知玛拉基传达上主的话:“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盟约之爱强调信实与真理,是基于意志而非纯粹情感的坚定选择。

二、心理学维度:动态平衡的爱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特恩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为理解婚姻之爱提供了科学视角。激情、亲密与承诺三者共同构筑完整的爱:激情是生理层面的驱动力,亲密是情感上的深度联结,承诺则是认知上的意志抉择。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指出,成功的婚姻之爱往往经历从激情之爱向伴侣式爱的转化。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新婚夫妻与长久夫妻的大脑活跃区域有所不同——从多巴胺主导的奖赏系统,逐渐转向后叶催产素主导的依恋机制。这不是爱的消褪,而是爱的深化,如闪电化为炉火,更温暖持久。强调感恩、宽恕与认知重构,有助于将婚姻中的挑战转化为关系成长的契机。

三、中华伦理:交融共生的爱

元代管道升的《我侬词》,以陶瓷为喻,精妙传递出中华文化对婚姻的独特理解:“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这揭示出爱的本质不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简单结合,而是打破自我界限,重塑一个彼此交融的新生命。

儒家强调“夫妇有义”,《礼记·昏义》有言:“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兼顾私情与家族责任,提倡相敬如宾。道家则注重阴阳和合,《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主张以柔克刚,在差异中寻求互补,以和谐智慧化解冲突。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代,多维理解爱的智慧更显珍贵。婚姻之爱既需要盟约般的忠诚、心理层面的经营,也离不开伦理层面的担当。希伯来圣经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既源远流长,又异曲同工: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爱,是一场终生打磨、捏塑的动态旅程。愿每一段爱情与婚姻,都被确立、圣化、维持,从第一天,直到最后一天。

上一篇:亚杜兰洞的属灵操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