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15:11-32
路加福音15章记载浪子的比喻的故事,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短篇故事,比喻为“圣经中一切比喻的明珠与冠冕”、“福音中的福音”,这个比喻中慈父无条件原谅接纳浪子。这爱是何等的感人。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赀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参路15章11至32节)?
在犹太的律法中,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产业,长子可以得到双倍的产业,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这些产业不是儿子的,还是父亲的,但是若父亲去世了,可以将产业按着去世时父亲所拥有产业的光景分给儿子们。可是,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小儿子,还没有等到父亲死,就已经不耐烦,要现在就分割财产,仿佛父亲就要死了。或者根本不管父亲的死活,总之那些就是我的。这种想法不但很可怕,而且很让人寒心。
但是如果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将财产拿掉,并且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其实那就说明在小儿子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父亲存在。他不当父亲是个人。可是我们看到这个父亲不在乎这一切。他能够明白儿子所需要的,能够体谅自己的年轻鲁莽,也能够容让儿子的作为,所以他没有说什么,就把财产给了儿子。
父亲没有在意这些,他知道这个执拗的儿子既然已经这样要了,他没有责备,也没有拒绝,就把产业分给了儿子。如果,换成是任何一个有点性格的父亲也不会这样做,必然会与这个儿子争一下。但是这个父亲却没有。若不是因为深深的爱这个儿子,原谅儿子所行的一切。
这位浪子“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对我们而言,做猪奴至多只是又脏又臭令人厌恶的行业而已,但对于犹太人却不是那么简单。原来犹太人不但禁止吃猪肉,他们甚至不许自己接近猪。犹太法典他勒目说:愿所有养猪的人都被诅咒。简言之,当小儿子沦为猪奴时,他已经沦落到完全被抛弃的境地,身,得不到所需的食物;心,远离父家;灵,也不能亲近神。在他最绝望的时刻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夹充饥,是一种极度饥饿,却又无法得到舒缓解救的情况。但他还有一丝盼望,那就是他的父亲!这是他最后,也是唯一剩下的希望。他醒悟过来,就回转。
圣经说:“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家里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作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章17至19节)
他选择回家,不是因为想起了父亲的爱,乃是因为穷困,父家“口粮有余”,更是认识到自己是个罪人,得罪了天,又得罪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原谅。他知道父亲至少是比这个目前的主人更好的主人,他不过是想换一个主人罢了。所以他不是要认回父亲,他乃是要找到吃的。所谓“有奶便是娘”,他现在就是这个状态。
这位父亲,这位爱儿子至深的父亲,本来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教训儿子一下,他堕落到极深重的地步,他也伤透父亲的心,可是他没有,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儿子如今身心俱疲,深深的知道儿子的灵魂已经被饮食消磨得不剩什么了。怜悯儿子,心疼爱儿子,原谅了儿子。
本来可以好好教训儿子一通,但他却没有,而是饶恕的爱。这位父亲自浪子离家以来,就一直天天站在门外,对着儿子归家的方向翘首远眺,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见爱子的身影出现。可是令人更加感动的是,不是浪子自己跑过來,是这位老父迎着浪子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父亲天天都等待和盼望儿子归来,当小儿子回来他便宽恕他,既往不究。
“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对于父亲来说,儿子回来就是最好的事情。这位父亲用“失而复得,死而复活”来形容这个儿子。可以想见这个父亲对于这个儿子的要求是多么的低。只是“回来”就好。因为当小儿子离开他的时候,已经好像是“失去的”和“死了的”,所以当他看到小儿子回头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问,什么都不必说,儿子一回来就盛情款待。可以说,父亲的爱之吻抚摸着浪子懊悔的心,父亲的拥抱,也饶恕了他的过错,更医治了浪子的伤痕。不仅如此,父亲还给他预备了特殊的款待:1.拿上好的袍子给儿子穿上。
2.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
3.把鞋穿在他脚上。
4.吩咐仆人宰肥牛犊。恢复了儿子新的身份地位。
这个老父亲所作的,正是向人启示了祂的心。祂在等候,等候人悔改回转,好恢复儿子的名份,又加上作儿子的荣耀。祂不计较人过去的迷失,祂只注意人因悔改而活出的现在。祂不是根据人的道德表现来悦纳人,祂是以恩典来悦纳人,是超越过律法的意识悦纳人,人肯悔改,祂就收纳,祂时刻在等待收纳到祂面前悔改的人。人最大的失落是丢掉了儿子的名份,人能恢复进入作儿子的荣耀,这就是祂最大的喜乐。谁能体会天上的父的心呢?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那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个比喻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大儿子。在第一次介绍:“某人有两个儿子”(路15章11节)后,到15章25至32节才出现,而且一出场就让我们看见他是辛勤在田间工作的人。他很尽职,很可能也颇受邻里敬重,相对于离家的浪子,他实在是父亲晚年最大的安慰和依靠。
他回来,离家不远,听到许久以来没听到的音乐和跳舞的欢乐声,他惊讶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照理,家中有大事发生,直接问父亲是最妥当的做法,他却叫一个仆人来问,当仆人说他的弟弟已回来,老主人因他无痛无病的回来,就宰小肥牛,邀邻里一起庆祝时。他非但没因此而沾染一点快乐的气氛,反而怨气填胸,不去原谅弟弟,不肯进家门,更别说一起庆祝分享喜乐了。
从一开始他弟弟要求分家产时,他并没有出面劝阻。而当他弟弟变卖家产,远走他乡时,他也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或是挽留的行动。而当他父亲主动过来劝他的时候,他甚至称他弟弟是“你这个儿子”(15章30节)。对他而言,从过去到现在,他根本不在乎他有这个弟弟。这就象我们看到我们不喜欢的人信主后发出的“你有什么资格信主”一样。
而父亲看见,就主动的出到门外来劝他。这个“劝”字写尽了父亲的爱,父亲完全放下身份的爱,父亲完全逶迤求全的爱。他没有以父亲的身份命令大儿子,反而去“劝”,这是很让人感动的。但大儿子却不明白。他的反应却是“生气,不肯进去”。而父亲主动出来,向他表明:“我所爱的儿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15:31)目的就是要他真实的回家,回到兄弟、同胞之爱的家,回到赦免和喜乐的家,回到地上,也回到天上的家。
在大儿子的内心当中有很深的不满和怨恨,他觉得父亲是不公平的。他不懂为什么他为了这个家劳心劳力、做牛做马,却得不到父亲的肯定,但是这个坏事作尽的弟弟回家,父亲却是欢迎他?
父亲首先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父亲提醒他,他在家中的身份是儿子,家中一切的产业都是属于他的,他可以自由的运用。接着他的父亲向他解释说,而且强调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全家应该为此高兴快乐。
其实,这个大儿子正是另一个浪子,虽然他住在家里,每天为这个家忙碌操劳,但是他的心却是远离这个家;虽然他为这个家付出许多,而且从来没有违背父亲,但是他却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是他父亲的儿子,反而是把自己当作雇工看。他只在乎自己为这个家所贡献的一切,却忘了他可以继承产业、可以拥有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的努力,而是因为他是他父亲的儿子。
当父亲为浪子的回转而快慰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就发出怨言来了。选择不原谅,郁郁不乐,他生气,就会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人与人之间甚至兄弟姐妹之间,生活在一起有碰撞、有误解,有摩擦、有矛盾,是很正常的。
在这个时候,这位父亲所做的更是让人心里由衷地感佩。劝慰这个儿子,将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儿子看。父亲原谅儿子,有着一种非凡的气度与宽广的胸怀,是对人与事包容与接纳。当你原谅了一切之后,你会发现:你其实只是原谅了自己。你会发现;你比以前更加轻松,更加幸福。愿凉原来这么美。
“父亲,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儿子的醒悟,悔改,归家。父亲原谅儿子,这原谅是宽容。正如天父爱世人,世人本不配,是祂赦免我们的罪,原谅,宽容我们的过错。赐下他丰富的恩典,不是我们配得。我们饱尝了天父的慈爱,更当如此这般的向世人付出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就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上一篇:圣经中五座罪大恶极的城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