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创世记十八1—10上;诗篇十五1—5;歌罗西书一15—28;路加福音十38—42
引言
人生在世总在不断做选择,清晨醒来要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走进职场要选择先处理哪项工作、如何分配时间;面对人际关系,要选择回应的方式、投入的程度。这些选择看似微小,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轨迹,更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排序,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路10 :38-42节中,我们看到一个关于选择的经典场景:耶稣带着门徒来到一个村庄,马大接待了他们。马大为伺候众人而忙碌不停,心中渐渐烦躁,甚至向耶稣抱怨妹妹马利亚只顾坐着听道,不帮自己做事。耶稣却温柔地提醒她:“马大,马大,你为许多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了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这段经文如同一面镜子照见每个在忙碌中迷失的人,我们何尝不是像马大一样被事务的洪流裹挟,为各样的责任焦虑,却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那 “不可少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就以 “优先次序” 为主题,透过马大与马利亚的选择,结合上帝的话语,学习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建立以神为中心的生命秩序。
一、不同的选择:事务与真理的界限
(一)马大:忙碌伺候(事务优先)
路10:38-40节记载马大接待耶稣到家中,这是蒙福之举,体现她对耶稣的热情与尊重。接待神的仆人、为真理见证者预备所需是合宜之事,如亚伯拉罕在幔利橡树旁接待三位访客时,急切预备食物、谦卑服事(创十八1—8)。当时他“急忙进帐棚让撒拉做饼,又牵来一只又嫩又好的牛犊让仆人预备”。他的忙碌出于对神的敬畏与爱是在正确次序中服事。他的“急忙”没有焦虑,只有对神同在的珍视,先俯伏敬拜再殷勤预备,透着“以神为中心”的智慧。他明白伺候是为让神的同在得着荣耀,而非单纯完成任务,所以虽脚步匆忙,心灵却安稳在神面前。但马大的忙碌渐渐偏离初衷,她“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忙乱”有“焦虑、烦躁”之意,表明她内心被事务占据,失去平静。这种忙乱并非体力疲惫,而是心灵失焦,她开始计较谁做得多少,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属灵价值,还在耶稣面前流露出对妹妹的不满。就如有人捧着珍贵器皿却只顾擦灰,忘了里面是活水;马大握着接待耶稣的福气,却被预备细节缠累,未能在耶稣同在中得安息。
很多时候,我们如马大般在服事中被事务细节缠绕,忘了服事的根本目的。我们可能忙于教会活动,精心策划环节,却忘了活动核心是让参与者遇见神;忙于家庭琐事,维持表面和睦,却忘了用祷告交托家人给神;忙于工作压力,用业绩证明价值,却忘了工作意义是荣耀赐我们能力的神。如同马大在忙碌中看不见耶稣,我们也常在事务中让神的同在模糊,将事务置于优先,神被挤到次要位置。
诗篇15篇中,大卫王询问谁能寄居神的帐幕、住在神的圣山,答案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作事公义”不仅指行为端正,更关乎做事的心态与次序,即是否以神为根基、在祂带领下行事。“心里说实话”提醒我们,真实属灵生命在于内心对神的诚实,而非外在忙碌。若忙碌不以神为中心,即便做看似属灵的事也可能失去意义。如马大接待本是美事,却因忙乱成负担;服事若无神同在为根基,再完美表现也只是嘈杂锣鼓。
亚伯拉罕的接待与马大的忙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伯拉罕在殷勤中透出敬畏,马大则在忙碌中萌生抱怨;亚伯拉罕将事务转化为荣耀神的工具,而马大却让事务成为隔绝神的障碍;亚伯拉罕的“急忙”源于神爱的催促,马大的“忙乱”则受制于事务的压力。这警示我们,同样是忙碌,动机与次序的差异,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是以神为中心的喜乐服事,还是以事务为中心的疲惫挣扎。
(二)马利亚:安静听道(主话优先)
与马大形成鲜明对比,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这姿态充满敬畏与渴慕。“坐着”表明她放下事务、安静等候;“在耶稣脚前”显明其谦卑,将自己置于学习者位置;“听他的道”体现她对神话语的重视,渴望领受真理。这并非她懒惰或不懂礼节,而是她清醒判断:耶稣的同在与教导比预备饮食更具永恒价值。如同干旱之地的人先奔向水源,马利亚因对真理的渴慕,将听道放首位。她的“坐”不是消极懈怠,而是积极委身,用专注回应真理呼唤,以安静宣告“主的话语比一切都重要”。
马利亚的选择让我们联想到亚伯拉罕在神圣相遇中的反应。亚伯拉罕在帐棚门口见三位访客时,“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创十八2),先以敬畏回应神的临在,再预备接待,因为他深知与神相交是一切服事的前提。亚伯拉罕的“跑”“俯伏”和马利亚的“坐”“听”,动作不同却有相同属灵内核,即都将与神的关系放首位。亚伯拉罕没让仆人打探访客身份、计算接待成本,而是谦卑回应神的显现;马利亚没考虑姐姐是否需帮助、饭菜是否合宜,而是渴慕领受神的话语。他们都明白,失去与神相交的机会,服事就会失去根基。马利亚也深知听耶稣亲自教导比伺候事务更宝贵,所以优先选择主的话语。
西1:15—17节记载:“爱子是不能看见之神的像,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万有靠他造,为他造,他在万有之先,万有靠他而立。”此经文揭示耶稣基督的超越性,祂是创造源头、维系万有根基,世间事物存在与价值源于并归于祂。其话语是带创造能力的真理、让生命稳固的根基。马利亚选择听祂的道,就是将生命扎根于这稳固根基,这是智慧的优先次序。如同建房先打地基,马利亚明白,藏耶稣话语于心中,生命才能在风雨中站稳。
马利亚安静听道,显明属灵洞察力:她认出耶稣不仅是可接待的老师,更是道成肉身的救主。她从耶稣话语中听见救赎声音,在其同在中感受恩典临在,便放下一切专注领受。这并非忽略现实责任,而是在永恒与暂时间正确权衡——她知应抓住不可重复的机会,从救主处得生命滋养,哪怕让姐姐多担事务。此选择如诗篇15:1节描述“住在神的圣山”之人的生命特质,他们心被神吸引,视与神相交时刻为珍贵福分,让主的话语成生命优先。
(三)马大:抱怨分心(焦点错位)
马大对耶稣抱怨显露出内心秩序混乱,她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表达对马利亚选择的不满,还对耶稣的 “不理解” 感到委屈。这种情绪源于她将 “伺候” 过度看重,却把 “听道” 置于次要位置。我们常陷入马大的困境:工作与灵修冲突时,说 “太忙不祷告”;家庭琐事与聚会撞车时,想 “下次再去”;娱乐消遣与读经时间重叠时,安慰自己 “放松没关系”。这些选择看似合理,却逐渐将神从生命中心挪开,让事务、欲望、责任占据优先位置。但神的心意是让我们“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六33),这是一切的根基。就如房子地基不稳会倒塌,生命不以神的话语为根基,即便外在成功,内心也会焦虑空虚。马大的抱怨是内在空虚的外在流露,她以为完成伺候工作能带来满足,却只换来疲惫烦躁;她以为马利亚“不帮忙”是问题根源,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的优先次序出错。
当马大被事务缠累,未反思心态,反而向耶稣抱怨:“主啊,我妹子留我一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帮我”。这抱怨如薄雾,让她看不见耶稣荣耀,只看到未完成的家务,不再体会接待神的喜乐,只计较付出多少。这表明她的焦点已从耶稣转移到事务和别人身上,出现焦点错位。这种错位非突然发生,而是在忙碌中逐渐偏移:起初为服事主预备,渐变为完成任务忙碌,最后因别人“不够投入”向主抱怨,仿佛耶稣感受成次要,自己标准成中心。
她认为自己的忙碌比马利亚听道更重要,希望耶稣让马利亚也加入忙碌。这种心态藏着隐蔽的骄傲,以“做事多少”衡量属灵价值,将自己的服事方式当唯一标准,如同拿自己织的布与天上绸缎比较而忘其华美。马大像迷路者,握正确地图却看错路标,在服事路上却以为“走得快、做得多”是终点,忘了终点是耶稣。她的抱怨还藏着对神的不信,仿佛要提醒耶稣自己的辛苦、指教耶稣如何安排。这种心态在我们身上也常出现,我们会因别人未按自己方式做事而不满,因付出未得认可而抱怨,却忘了做事本是为荣耀神,而非满足自己标准或获人称赞。
亚伯拉罕接待神时,撒拉和仆人一同预备,他没抱怨谁做得多少,而是自己“急忙”行动,还“站在旁边”服事(创十八8)。“站在旁边”这细节动人,他既没以一家之主身份指挥监督,也没因仆人忙碌而袖手旁观,而是亲自侍立神前随时等候。他忙碌中无比较、烦躁,只有顺服、敬畏,焦点始终在神,在乎让神得荣耀。三位访客宣告撒拉生子应许时,亚伯拉罕默默信靠,不计较预备是否“值得”。这是焦点正确的表现,即知道服事价值在于成就神的旨意,而非人的评价。 这提醒我们,当焦点放在神身上,就不会被外界比较和抱怨分心,能以喜乐的心在自己位置完成神托付之事。诗篇15篇描述“能寄居神帐棚”的人“发了誓,虽自己吃亏也不更改”,这种坚定源于对神的信靠,即便看似“吃亏”、不被理解,也相信神必看顾。而马大的遗憾在于,她眼目离开配得一切敬拜的主,盯着暂时事务和别人行为,抱怨偷走了接待神的喜乐。其实,马大的抱怨如镜子,照出我们的软弱:祷告未立刻应允,就抱怨神迟延;服事未获认可,就抱怨环境不公;别人道路不同,就抱怨对方“不合宜”。但如亚伯拉罕在侍立中见神应许,我们若将焦点转回神身上,会发现真正的满足在于与神相交,而非事务完成;真正的价值在于神的喜悦,而非人的称赞。焦点正确,忙碌也得力;焦点错误,清闲也烦乱。这是马大经历给我们的深刻提醒。
二、主的纠正:回归“不可少的一件事”
路10:41-42节记载面对马大的抱怨,耶稣的回应温柔却坚定。他没有否定马大的殷勤,而是指出了她的问题所在,并肯定了马利亚选择的价值。这纠正并非责备,而是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优先级。
(一)指出忧虑:为许多事思虑烦扰
耶稣指出马大“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思虑烦扰”描绘内心被琐事缠绕、不得安宁的状态。马大的忧虑让事务在心里生根,她盘算面粉、牛犊等事,这些念头让她喘不过气,连耶稣在眼前都被焦虑淹没。这种“思虑烦扰”的危险在于让人在忙碌中把“手段”当成“目的”,本为荣耀神预备,却为预备焦虑;本为接待主忙碌,却让忙碌取代对主的注视。生活中有很多事需处理,如家庭、工作、人际关系、教会服事等。若这些事占据我们全部心思,让我们失去平安,影响与神的关系,就说明我们被它们辖制了。就像有人提着食材赶路,忘了宴会本身,只担心篮子是否结实;我们常于“做事”时弄丢“为何而做”的初心。清晨醒来先想待办清单,而非感恩神;睡前回顾未完成任务,而非与神倾诉——这种被事务“反向辖制”的状态,正是耶稣指出的“思虑烦扰”。
神创造我们,是让我们享受祂的同在,在其恩典中治理这地,而非被地上事务辖制。西1:28节记载“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这揭示我们生命的终极方向并非完成多少事,而是在每件事中与神保持连接。就如航船需罗盘指引,我们的忙碌要以“引到神面前”为定盘星,否则会像马大般在风浪中偏离航道。我们目标是“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若思虑烦扰使我们偏离此目标,就应像马大一样停下来聆听主的纠正。
诗篇15:4节记载描述能住在神圣山的人“发了誓,虽自己吃亏也不更改”。这样的人能坚定,是因心思未被世俗忧虑占据,而是扎根于神的信实。他们有事务要处理,但知道都在神的掌管下,能在忙碌中保持内心安稳。就像亚伯拉罕接待神时,虽“急忙”预备却不焦虑,因他相信访客是全能的主,一切所需祂都会供应(创18:1—8)。他们明白无论环境怎样,神的应许稳固,不会被“许多的事”搅乱心神。这种不被搅乱的心境,并非源于逃避现实,而是源于信靠神的主权。如同农夫不因天气变化放弃播种,因他知道收成由掌管天地的主决定;住在神圣山的人也不因事务繁杂偏离初心,因他们明白生命价值在于与神同行,而非完成多少事。耶稣指出马大的“思虑烦扰”,是为唤醒她:真正的平安在于与神连接,而非完成事务;真正的能力在于信靠神,而非自身才干。当我们心思扎根于神的信实,“许多的事”会成为见证神恩典的机会,而非搅乱心神的重担,这正是耶稣纠正的深意。
(二)点明关键:不可少的事只有一件
耶稣点明关键:“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这“不可少的一件”能剖开生命繁杂表象,直指核心。它并非否定“许多的事”的价值,而是指出所有事中有一件是根基性、不可替代的,如同盖房需地基、酿酒需葡萄,生命建造也不能缺它。结合上下文,“不可少的一件”就是马利亚所选择的,即坐在耶稣脚前听道、与神相交、领受话语。它不是具体宗教仪式,而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生命状态,让神的话语指引生命,让与神相交成为存在核心。
这“不可少的一件”很重要,因它是一切生命和事工的根基。如亚伯拉罕,先经历神显现(创十八1),在与神相交中领受应许,此后的接待和服事才充满力量与意义。他的“急忙”是被神同在点燃的热情,他的预备是对神应许的回应。若亚伯拉罕未先“俯伏在地”(创十八2)敬拜神、领受神同在,其接待可能沦为普通好客行为,失去属灵重量。同样,我们的服事若无与神相交的根基,就像沙滩上的建筑,看似宏伟却经不住风雨。若没有与神的连接,一切忙碌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耗尽心力,不是体力疲惫,而是心灵枯竭,因为不断输出却未从根源支取力量。
神的救赎计划是让我们重回与祂相交的正确关系。西1:21—22节表明,从前我们因恶行与神隔绝、为敌,如今神借基督肉身受死使我们与祂和好,成为圣洁、无瑕疵、无可责备的人并被引到祂面前。这段经文揭示,罪使我们不仅做错事,更与神隔绝,失去“不可少的一件”的基础。这就如同电器断电无法运转,人类因罪与神隔绝后,再努力也找不到生命真义。然而,基督的救赎打破了这隔绝,祂的死是为让我们重新来到神面前,恢复与祂的相交。这便是“不可少的一件”的终极根基,只有在救赎恩典中,我们才能真正与神相交,明白何事最值得优先去做。
马利亚能做出正确选择,是因她在耶稣身上看到救赎临在,知道他是能让自己与神和好的主。她“听道”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在救赎关系中领受生命供应。如同病人先接受治疗才能正常生活,我们也需先在救赎中与神和好,才能明白“不可少的一件”的重要性。亚伯拉罕接待蒙福,是因他接待的是应许“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的救赎主,他的相交与救赎源头相连。这“不可少的一件”并非靠努力赚得,而是救赎恩典的礼物。基督已为我们预备了到神面前的道路,我们应如马利亚般谦卑接受,让与神相交成生命中心。扎根救赎便会明白:事务价值取决于是否围绕“不可少的一件”,忙碌意义在于能否让我们更亲近神。耶稣点明关键:不是停止做事,而是先确立不可少的根基,让诸事在此生根结果。
(三)肯定马利亚:选择上好的福分
耶稣纠正马大,肯定马利亚的选择,称“马利亚已选择上好的福分”。“上好的福分”是耶稣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判定,它是最高级的“至上”,无可替代。这福分无形却能填满心灵虚空,无法用金钱衡量却比财富更宝贵。它是以神的话语为优先,在神面前领受生命滋养,是内在与神相连的生命关系,如同枝子与葡萄树的连接,离开此连接,生命无果,忙碌无意义。
马利亚的选择被称为“上好”,因它符合神创造的次序,神是首先的,我们应以祂为生命中心。神造天地,先造光再造万物、先立根基再建全地,启示我们唯有以神为首,一切才能各得其所。马利亚的“坐”看似“不行动”,实则是“顺服”,她顺服创造本序,让主成为生命中心。亚伯拉罕接待神后领受应许“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创十八10),这应许是对他“以神为优先”的回应。他先俯伏敬拜,再殷勤预备,“先神后人”的次序让他的接待蒙神悦纳,得着超越所求的恩典。同样,我们选择以神为优先,必在祂里面得丰盛恩典与祝福,不是因我们配得,而是次序对准了神的心。
这“上好的福分”与救赎相关。人类因始祖悖逆,颠倒创造次序,陷入罪与死亡辖制。但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带来神的话语,祂来不是增加“任务清单”,而是恢复我们与神的关系。祂在S字J成就救赎,让我们成为神的儿女,享受与神相交的福分。这福分曾因罪隔绝,如今因基督的血开启,如同被捆绑者得释放,能自由来到神面前。马利亚选择听耶稣的道,回应救赎邀请,抓住宝贵恩典,她知道耶稣不仅是“老师”,更是“救主”,与祂相交就是进入救赎应许,领受失而复得的生命连接。
马利亚的“选择”并非冲动,而是对救赎恩典有清醒认知。她不像当时许多人只看重耶稣神迹而忽略其话语真谛,而是透过耶稣肉身,看见“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明白听其道就是领受救赎真理。她的“坐”是委身,愿将生命置于救赎根基,让基督话语成为灵魂的锚。亚伯拉罕的生命也印证此点,他领受的“生子应许”是救赎计划一环,指向“万国都必因他得福”的救主,他的顺服预表对救赎应许的信靠。 这“上好的福分”之所以“上好”,根本原因是它指向永恒。世上福分总有穷尽,如财富会耗尽、健康会衰败、名誉会褪色,而与神相连的生命关系能存到永远。耶稣说这福分“不能夺去”(路十42),因它扎根于稳固、永恒的基督救赎。马利亚的选择是在暂时与永恒间的智慧抉择,她宁愿失去一时“做事”机会,也要抓住永恒“生命”连接,这就是“上好”的真谛。
三、上好的福分
(一)专心听道:领受主的教导
路10:42下节记载上好的福分在于“专心听道”,即用心领受主的教导。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这“坐”的姿态有深刻属灵智慧,她安定在耶稣面前,全身心领受真理,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摆上,放下活计、搁置杂念,成为盛装真理的器皿。“听”的动作饱含敬畏,她不像左耳进右耳出般敷衍,而是让真理种子落在心田深处,不挑拣,谦卑领受。这种专心是内心专注,渴望从神话语中得智慧、力量和生命,如同干旱土地渴望雨水,马利亚心灵因渴慕真理向耶稣全然敞开。神的话语是生命的粮食、脚步的灯(诗一百一十九105)。西1:25—26节记载“我照神所赐职分作教会执事,要全备传讲神的道理,这道理是历世历代隐藏的奥秘,如今向圣徒显明”。此“奥秘”是神借耶稣基督成就的救赎计划,曾如被包裹的珍宝,如今借圣经显明。传道人全备传讲这道理,不是增加知识负担,而是让我们得生命滋养。神的话语藏着救赎奥秘与生命智慧,只有专心听道者能解开奥秘,让真理指引生命。如同矿工寻金,专心听道者会在经文里发现改变生命的属灵宝藏。
亚伯拉罕成为信心榜样,是因听从神的话语(创十二1—4)。神呼召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他未讨价还价、拖延观望,“就起身遵行”;神应许他后裔繁多,即便身体衰老、环境艰难,他也未怀疑动摇,“凭着信心等候”。他的“听从”不是盲目顺从,而是专心领受神话语后生出的坚定信靠。当神在幔利橡树显现时(创十八1),他能立刻认出并谦卑回应,是因为他养成专心听神话语的习惯,对神声音分辨敏锐。他的生命见证了专心听道并遵行的果效,不是暂时成功,而是生命更新和神应许成就。
今天,我们应如亚伯拉罕和马利亚,将专心听道放于优先,让神话语塑造思想、情感和行为。听道时,放下手机干扰和工作杂念,专注话语,不仅听内容,更思考真理与自身生命关联,自问如何回应。听道后,将真理付诸实践,让神话语成为指引。如马利亚,我们专心领受的神话语会在心中发芽结果,使生命结出圣灵果子。专心听道本质是与神建立真实关系,借神话语认识其性情、明白其旨意、得跟随力量。这非宗教仪式,而是救赎恩典中的生命连接,基督借话语与我们相交,我们借专心听道回应爱。马利亚在耶稣脚前领受的不仅是知识教导,更是救赎主同在与喂养,这是“上好的福分”在“专心听道”的体现。当我们专注神话语,就会遇见道成肉身的主,得属灵供应更新生命。
(二)不被夺去:属灵福分的稳固性
耶稣称这福分“是不能夺去的”,“不能夺去”四字穿透时空,为属灵福分盖上永恒印鉴。世上福分有被夺去风险,如商人可能一夜失财、权贵可能瞬间落魄、健康可能突遭疾病、亲密关系可能因变故断裂。这些被造界美好如晨露,明亮却短暂,无法成生命终极依托。但马利亚所选福分不同,它似扎根磐石之树,历经风雨常青;似藏于地里珍宝,无人能窃取毁坏。耶稣宣告并非空泛安慰,而是揭示属灵福分本质:它超越暂时环境,具永恒稳固性。这稳固性源于神的信实和救赎大能。神不说谎,应许“不打折扣”(林后一20),救赎大能胜过罪、死亡、世界诱惑,在基督S字J上被粉碎。西1:13—14节记载:“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权势,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我们得蒙救赎,罪过赦免。”“迁到他爱子的国里”如将珍珠从洼地移入宝库,我们生命因救赎置于永恒国度,无贼偷、无虫蛀、无力量驱逐。在这国度,福分基于耶稣宝血和复活,宝血洗净罪、与神和好,复活彰显大能、保证应许成就。所以,“没有力量能将我们从祂的爱中夺去”,这爱是福分稳固的终极保障。
亚伯拉罕的生命见证了稳固性。领受“撒拉必生子”应许(创十八10)时,环境充满不可能,他已百岁,撒拉年老无生育能力,但他未因环境动摇而怀疑,因他知道应许根基是神的信实。后来,神试验他,让他献上独生子以撒(创二十二),他虽痛苦,仍持守对神的信靠,因他相信神能使死人复活、必成就应许。这种风雨中不动摇的生命源于他对神信实的把握,而神的信实通过救赎计划最终彰显在基督身上。
诗篇15:5节记载描述住在神圣山的人“必永不动摇”,这并非指他们生活一帆风顺,而是生命根基不会倒塌。就如暴风雨中的灯塔,虽海浪拍打但灯柱屹立,因其扎根海底岩石。这些“永不动摇”的人,生命扎根于神的话语和应许,深知神的应许无比坚固深邃。他们的福分不建立在可变环境上,不因家境富裕或地位崇高而安稳坚定,而是建立在不变的神身上。因神的本性、爱和应许永不改变,所以扎根于祂的福分也“永不动摇”。
马利亚所选择的福分超越暂时事务,指向永恒生命,是“不能夺去的”。她在耶稣脚前领受的,不仅是当时教导,更是与“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基督建立生命连接。这种连接不会因时间、环境改变而受影响,因为其根基是基督的救赎,“一次献上,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即便后来马利亚可能经历生活艰难、面对耶稣受难痛苦,但她当日所选“上好的福分”——与基督相交的生命关系,永远不会被夺去。
这种“不能夺去”的稳固性,给了我们面对生活的底气。遭遇失去时,我们知道有一种福分永远不会被夺走;经历迷茫时,我们知道有一种根基永远不会动摇。它让我们在忙碌世界中守住内心平安,在变化环境中持定永恒盼望。我们知道,马利亚所选择的福分,我们今天也能拥有——通过基督救赎,我们与神相连,这连接无人能切断,福分无人能夺去,这正是“上好的福分”最宝贵的特质。
四、结语
马大和马利亚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否也曾像马大一样,被“许多的事”思虑烦扰,而忽略了那“不可少的一件”?是否也曾在忙碌中迷失了焦点,忘了服事的根本是为了荣耀神?耶稣的教导清楚地告诉我们,那上好的福分是坐在祂的脚前听祂的道,是让祂的话语成为我们生命的优先。这福分不会被任何事务夺去,因为它扎根在神的救赎恩典之上,建立在基督永恒的根基之上。愿我们都能像马利亚一样做出智慧的选择,将神的话语放在生命中最优先的位置。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停下来,来到耶稣面前,聆听祂的教导,让祂的话语重新为我们的生命排序。这样,我们才能在一切事上得着力量和智慧,活出以神为中心的生命,荣耀祂的名。
上一篇:在基督里恢复与神的对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