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申命记一19-46
引言
圣经里,上帝把他和他子民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爱情关系。在这个爱情故事里,上帝是忠诚守信的,上帝的子民是不忠诚的。如果是在现实中,这样的爱情故事最终会以悲剧收场。当一个对爱情忠诚的人与一个对爱情不忠的人彼此相爱,最后总是会以悲剧收场。迟早有一天,那个不忠的人会背叛起初的誓言,辜负对方。在这样的故事中,对爱情忠诚的人总是感情被伤害的人,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有很多。可是在圣经里,这个故事却是以喜剧收场。在圣经最后的启示录里,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尾是一场婚礼。耶稣基督如同新郎,他救赎的子民组成的教会如同新娘。在世界的末了有一场婚宴,耶稣基督迎娶他的新妇。
为什么信实的上帝和不信的子民之间的爱情故事与人世间的爱情故事如此不同?因为,这不是人的故事,乃是上帝的故事。因为上帝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发起者,上帝也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守护者,上帝更是这个爱情故事的成全者,我们也在这个爱情故事里,这也是你和我的故事。我们是上帝立约的子民,是上帝所爱的对象。那么,我们需要认识上帝,也需要知道我们在这个故事里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申1:19-46节让我们至少可以学习三个功课。神的信实无法改变;不信的人会为不信付上代价;不要试探神的忍耐。
一、神的信实无法改变
神是信实的,所以,神一定会实现他的应许。神应许亚伯拉罕,要叫他的后裔承受迦南地为产业。神既然说了,就一定实现。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经过了旷野。申1:19节记载那是大而可怕的旷野,让我们展开想象力,如同一个航拍镜头从高空向下俯瞰,一望无际的旷野,一群人在旷野中如同一群蚂蚁一样渺小。旷野没有道路,人们步履蹒跚,可能还有野兽虎视眈眈的等着他们。这样一群人如何在旷野生存呢?为什么经历了那大而可怕的旷野,以色列人仍然人丁兴旺呢?因为信实的神与他们同在,供应他们的需要,引领他们道路,为要实现他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你们在旷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见耶和华你们的神抚养你们,如同人抚养儿子一般,直等你们来到这地方”(申一31)。“他在路上,在你们前面行,为你们找安营的地方。夜间在火柱里,日间在云柱里,指示你们所当行的路”(申一33)。这节经文用“父亲抚养儿子”来比喻神如何对待以色列人。神不会允许以色列人在旷野彻底灭绝,他要引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因为这是神的应许,神是信实的,必然实现他的应许。“看啊,耶和华你的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说的上去得那地为业”(申一21)。
神一次又一次用他的话语证明他是值得以色列人信靠的神,神一次又一次用他的作为证明他是值得以色列人信靠的神。可以色列人仍然不信。“你们在这事上却不信耶和华你们的神。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矛盾。信实的神与不信的人立约。诚实守信的神爱上了不忠信的人”(申一32)。但是,人的不信不能改变神的信实。人的不忠不能拦阻神成就他的应许。正如提后2:13记载,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那么,神如何成就他的应许呢?“你们的妇人孩子,就是你们所说,必被掳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恶的儿女,必进入那地。我要将那地赐给他们,他们必得为业”(申一39)。
神要让出埃及后的第二代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来成就他的应许。他应许亚伯拉罕说,他的后裔必承受迦南地为业。出埃及后的第一代人只有迦勒和约书亚进入迦南地了。在这里,我们要把历世历代所有神的子民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神应许亚伯拉罕,他的后裔要承受迦南地为业。这个应许并不是实现在每一个亚伯拉罕的后裔身上。并不是说,每一个亚伯拉罕的后裔都会进入迦南地。最终,出埃及后的第二代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神的应许实现了,所以,人的不信不能拦阻神的计划,人的不信不能改变神的信实。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旧约历史,也适用于新约教会。在教会历史上,有很多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并没有真实的信心。他们也去教会,受洗,领圣餐,但当他们经历挫折,或者神没有按照他们的祷告成就心愿,或由于其他的原因,最终,他们不愿意再称自己是基督徒,不再去教会,也不再领圣餐,也不愿意再提及他们曾经受洗的事情。他们埋怨上帝,怀疑上帝,一直到死。这只能证明他们并没有得救,但是他们的不信,不能拦阻上帝对信靠他的子民成就应许。神要成就他的应许。教会历史上,人的不信无法阻止神实现他对普世教会的应许。上帝会保守属他的子民,但那些不信的教会和不信的人却要为他们的不信付上代价。
二、不信的人的代价
出埃及后的第一代以色列人因为不信,他们不肯去争夺迦南地。“你们却不肯上去,违背了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他们竟然在帐棚内发怨言说,耶和华因为恨我们,所以将我们从埃及地领出来,要交在亚摩利人手中,除灭我们”(申一26-27)。神是爱他们的,拯救他们脱离埃及的奴役,赐给他们自由和迦南地的产业。他们却说,神恨他们。他们不仅不信神,还把神的爱当作恨。本质上这是在亵渎神。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气愤的说:“你根本不爱我,你分明就是恨我”,父母听到这些话岂不是伤心又生气吗?这样的孩子岂不是大逆不道吗?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应该被管教吗?以色列人就是这样。他们就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们应该为他们的不信承担后果。“耶和华听见你们这话,就发怒,起誓说,这恶世代的人,连一个也不得见我起誓应许赐给你们列祖的美地”(申一34-35)。神说:“至于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申一40)。神打发他们继续在那大而可怕的旷野漂流,最终死在旷野,他们为他们的不信付上了代价。
神是公义的,他让不信的人付上了代价,却保守忠心的人得享他的应许。在那一代不信的以色列人中,有迦勒和约书亚对神忠心,他们愿意遵守神的旨意去争夺迦南地。所以,神让迦勒和约书亚进入迦南地。迦勒和约书亚生活在不信的一代人中间,但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与同世代的人不一样。当同世代的人都不信神的时候,他们却坚持相信神并顺服神。所以,他们得到这与同世代的人不一样的结局。同世代的人死在旷野,而他们却进入应许之地。忠心的人,神用他的应许赏赐他们;不忠心的人,必为其付上代价。这个原则对我们也是一个严肃的提醒。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人,会把信心坚持到底,一直信到见主面的那一天。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真正属神的子民会对神忠心到底。信心的坚忍得益于神对我们信心的保守。而神保守我们信心的途径之一是不断用他的话语提醒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把信心坚持到底。
神最终会保守属他的子民作为普世教会,如同圣洁的新妇一样进入新天新地,得享永恒的产业。但是,那些不将信心坚持到底的人,不能得享那永恒的产业。那些在尚未走完今生的旅程,就在中途不信上帝、背离基督的人,如果他们始终不再回转归向基督,那么,最终,他们要为自己的不信付上代价,他们与永恒的产业无份,因为他们是没有得救的人,在世界里浪费他们的余生,正如那一代以色列人在旷野浪费掉他们的生命一样。
三、不试探神的忍耐
以色列在旷野一次又一次犯罪,抱怨神。神忍耐了他们很多次,也赦免了他们很多次,甚至,迁就了他们很多次。神给他们很多次悔改的机会。但终于有一天,神不再给他们机会了。以色列人不肯去争战得迦南地,反而说神恨他们。神发怒了。神在怒中说,这一代人不能进入迦南地,除了迦勒和约书亚之外。接下来,以色列人见势不妙,立即改变了口气,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情愿照耶和华我们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争战。他们不仅这么说,还带着兵器,争先上山地去了。但太晚了,这一次神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了。神对他们说,不要上去,也不要争战。因我不在你们中间,你们去也会失败。可是,以色列人不甘心,还是去打了一仗。结果,他们被杀的惨败。他们回来在耶和华面前嚎啕大哭,而耶和华却不再听他们的声音。那一群以色列人嚎啕大哭的声音打破了旷野的宁静,他们的哭声响彻云霄,却达不到神的面前,他们的哭声就如同以扫在父亲面前的哭声放大几十万倍,那是追悔莫及的后悔和伤痛。
他们不能责怪神。神已经赦免他们很多次,已经给他们很多次机会。神忍耐他们很久了。这一次,神不再他们机会了。不是因为神的忍耐太有限,而是因为神即是怜悯的,也是公义的。神断不以有罪为无罪。我们不知道神忍耐到什么时候就彰显神公义的作为来实行管教。所以,我们不要试探神忍耐的底线。
对于基督徒而言,主耶稣的宝血保证了我们一切的罪都被洗净。“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拿着上帝的赦免之恩当作犯罪的理由。如果一个人说,反正上帝会赦免我,我就继续犯罪,犯罪之后,来祷告寻求赦免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对于真正重生的基督徒来说,如果持续犯罪,神的管教迟早会临到的。对被管教的人来说,神的管教是有益处的,但却是痛苦的。你愿意被神管教吗?最智慧的做法是,不要等到神的管教临到我们,我们就早早地悔改并顺服。但有些时候,人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神可以继续忍耐我,这一次犯罪,管教还不会临到。这种侥幸心理是一种自我欺骗,也是在试探神忍耐的底线。这是很危险的。你不知道神什么时候出手降下管教的杖。所以,不要试探神忍耐的底线,第一代以色列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四、结语
感谢主!他是信实的,并且人的不信无法改变神的信实;我们要坚定对神的信,因为不信的人会为不信付上代价;同时,我们千万不要试探神忍耐的底线,不浪费神的救恩。愿我们都做忠心的子民,将信心持守到底。愿上帝保守我们!